讀六祖壇經

錢穆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1冊
(原刊《大陸雜誌》38:5,1969.3)
大乘文化基金會出版
1980年10月初版
頁155∼163


155頁 日本刊大正大藏所收六祖壇經凡兩部,一曰南宗頓教最 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 壇經一卷,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乃據古寫燉煌本 大英博物館藏本。又一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風幡報恩光孝 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乃據增上寺報恩藏明本,及宮內 省圖書寮藏寫本。此兩本詳略懸殊。然多顯有後人竄入,而 非原始壇經之真相。如法海本云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師,大 師去後,衣法當付何人﹖大師言﹕法即付了,汝不須問,吾 滅後二十餘年,邪法遼亂(遼疑當作撩)。惑我宗旨,有人出 來,不惜身命,弟佛教(弟疑當作第)是非,豎立宗旨,即是 吾正法。衣不合轉(轉疑當作傳),今按此條疑非原文,或係 神會,或神會信徒所竄,神會聲勢傳於北方,故此竄亂之本 ,亦遂流傳於燉煌也。所以知是竄入者,壇經既是法海集記 ,不當自稱上座。上文云。大師遂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智常 志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神會,大師言﹕汝等拾弟子近前。又 云﹕拾僧得教授已,寫為壇經,則法海顯是六祖門下弟子之 上 156頁 座,然不特加上座字樣,故知問衣法當傳何人一條,法海上 特加上座字,定非法海所編之原本,顯由後人竄入。又如此 壇經法海上座集,上座無常,付同學道漈,道漈無常,付門 人悟真,悟真在嶺南溪漕山法興寺,見今傳授此法云云,此 顯係法海身後悟真或悟真同時人所加。此稱法海上座為竄入 ,故知前稱上座法海亦竄入。然即此又可知今傳燉煌本之祖 本,即壇經之編集,實出法海之手,而神會一條之竄入,則 更在悟真一條竄入之後。 宗寶改編之本,前有古筠比丘德異一序,亦云﹕韋使君 命海禪者錄其語,目之曰法寶壇經,則壇經出於法海之集記 ,自來無異說。惟德異序又云﹕惜乎壇經為後人節略太多, 不見六祖大全之旨,德異幼年嘗見古本,自後遍求三十餘載 ,近得通上人尋到全文云云,此即指宗寶改編本。其序在至 元二十七年,德異蓋不知其所謂全文者,其間實有宗寶所增 入,而德異之所謂節略太多者,或正是較近壇經之祖本。今 即以上舉兩本合參,似燉煌寫本當較近祖本之原始體段也。 宗寶之多有增入,即在附錄宗寶跋語中已明白自言之, 曰﹕余初入道,有感於此,續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 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 子法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按察使雲公從龍,深 造此道,一日過山房,睹余所編,謂得壇經之大全,則宗寶 明明自承多有增入矣。惟宗寶謂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則在 宗寶以前,至少有三種不同之壇經流傳,而據宗寶本,並無 上引燉煌本吾滅後二十餘年,有人出來,不惜身命,第佛教 是非 157頁 ,豎立宗旨一段,此或宗寶所見不同之三本中本無此條,或 可宗寶見有此條而將其刪去,此已不可詳考,惟就宗寶跋文 之字義言,宗寶明云訛者正之,若僅屬校正其訛字,不涉考 辨刪定之範圍,則燉煌本殆又在宗寶所見三本不同之外可知 。 今若謂宗寶所見不同之三本中本無此條,則見神會之徒 之竄入此條,其本僅傳於北方,僅存於燉煌,故為宗寶所未 見。若謂此一條由宗寶所刪去,則因當宗寶時禪宗流衍情形 已與神會時大不同,故宗寶認此一條不合存在,而徑自刪去 ,不再提及也。兩說固皆可通,而似以前說所猜測為尤近情 理。 宗寶本另有一條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 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 嗣,此條預言七十年後事,更見是後人加入,不煩詳論。惟 其禪宗流衍,越後變化越大,故宗寶改編本,特於弟子請益 機緣一門,有甚多之增入。宗寶本有機緣篇第七,記弟子請 益機緣,首法海,次法達,有次智通智常智道,又次為行思 禪師、懷讓禪師、永嘉玄覺禪師、禪者智隍及方辯。法海乃 六祖門下弟子之上座,又為集記壇經之主要人,而考燉煌本 則並無法海請益之特別記載。其次法達智通智常智道,此皆 在燉煌本十弟子之列,然燉煌本記其請益語者則僅法達智常 兩人。至於行思懷讓以下,則顯是宗寶所增入。宗寶之跋文 有曰﹕此經非文字也。達摩單傳直指之指也。南嶽青原諸大 老,嘗因是指以明其心,復以上明馬祖石頭之心,今之 158頁 禪宗,流布天下,皆本是指,則宗寶之特意增入行思懷讓, 乃據後以定前。緣禪宗自六祖以下,因得南嶽青原之兩大支 而宗風大暢。其事略如論語下論有子張篇,所記如子張子夏 子游有子諸人之語,此皆孔門後起之秀,而顏淵子路諸人轉 不與,此必宗寶采自南嶽青原以後所傳述也。 宗寶本於懷讓一條云﹕懷讓禪師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 之曹溪參扣。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 什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 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 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 ,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 今按此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顯指南嶽門下出一馬祖 而言,其為後人竄入,自無可疑。一本或無自西天以下二十 七字,即是此二十七字為隨後竄入之證。然即除去此二十七 字不論,此條殆亦是後人竄入,非壇經祖本所有。 於此更堪注意者,宗寶本機緣篇既多有增入,而獨不見 有神會之請益。神會事見於宗寶本之頓悟篇,有一條云﹕一 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 ,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 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 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 教,著顯宗記盛行於世,此一條亦為燉煌古寫本所無,不僅 祖師滅後數語顯係後人增竄,即就全條論之,亦係後人所增 。惟 159頁 同篇此一條前尚有一條云﹕神會問﹕和尚坐禪見與不見,師 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 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 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 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按其疑當作於) 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 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逢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 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 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 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 不離左右。此一條燉煌本亦所同有,惟字語略有異同。若謂 壇經係出神會或神會之徒所偽造,則神會與其徒又何必偽造 如此條文乎﹖今宗寶本於此條之後又增入汝向去有把茆蓋頭 ,也只成箇知解宗徒一條,則見神會深為六祖所呵。又列此 兩條於頓漸篇,不入機緣篇,皆見此下宗門排拒神會,並不 許其為六祖之真傳。而斥之為知解宗徒四字,更值注意。蓋 宗門主張不立文字,而神會造詣,則終是在知解一邊也。惟 神會在京洛大弘頓教一節,此下宗門終亦不能將此一筆抹殺 ,故仍附帶提及。此皆顯見竄亂之跡,而並可推說其所為竄 亂之意者。 又燉煌本所列十弟子,神會名居末,而宗寶本付囑篇,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 ,神會名次升在第四,此殆由神會京洛弘宗,於禪門有大功 ,又其事為舉 160頁 世所知,故後人將其名轉提在前。然由此更可知壇經祖本, 確有來歷,神會在六祖門下,尚是一小僧,故當時名列十弟 子之最後。今傳燉煌本縱對祖本有所竄入,然此十弟子之名 次則尚一仍祖本之舊,而法海之褒然為上座,壇經由其所編 集,事更無疑。宗寶本於機緣篇特增行思懷讓諸人,然於付 囑篇十弟子名字,亦終不能將思讓諸人竄入,可見壇經傳本 ,縱逐有增竄,逐有改動,而大節依然,可以想見。 抑且壇經之多有異本,即在初期宗門,亦有指摘。南陽 慧忠國師問禪客從何方來。禪客曰﹕南方來。師曰﹕南方有 何知識。曰﹕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離此之外,更 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 ,如龍換骨,蛇蛻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 南方所說大約如此。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 別。吾此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三五百眾,日視 雲漢,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談,削除聖意 ,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慧忠與馬祖同在 肅宗時,其時禪宗正大盛,卻已有改換壇經之說。上舉燉煌 古寫本有神會之徒竄亂之跡,當距馬祖慧忠時不遠,或竟出 在同時前後,而宗寶本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云云,顯然 尚在後。則壇經流傳,自始即多有改換,豈不據慧忠之言而 益資可信乎﹖ 然慧忠所言,亦復有不可盡信者。余讀日本黑田亮所著 朝鮮舊書考內有朝鮮流傳之壇經一篇 161頁 ,引及高麗沙門知訥一跋文,論及慧忠語,謂南陽忠國師謂 禪客曰﹕我此間身心一如,心外無餘,所以全不生滅。汝南 方身是是無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滅,半不生滅。又曰 把他壇經云是南方宗旨,添糅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 子今所得,正是本文,可免國師所訶。然細詳本文,亦身生 滅心不生滅之義。如云﹕真如性自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等 ,正是國師所訶之義。老僧曩者依此經心,翫味忘斁,得祖 師善權之意。何者﹖祖師為懷讓行思等密傳心印,外為韋據 等道俗千餘人說無相心地戒。故不可以一往談真而逆俗,又 不可一往順俗而違真,故半隨他意,半稱自證。說真如起念 ,非眼耳能念等語,要令道俗等先須返觀身中見聞之性,了 達真如,然後方見祖師身心一如之密意耳。若無如是善權, 直說身心一如,則緣目睹身生滅故,出家修道者尚生疑惑, 況千人俗士,如何信受。是乃祖師隨機誘引之說也。忠國師 訶破南方佛法之病,可謂再整頹綱,扶現聖意。今按﹕知訥 所謂子今所得正是本文,大體即是宗寶所編之本,而知訥之 所辨,則可謂極調解之苦心。然若就禪宗思想演進之史跡觀 之,則知訥所言,實未可信。自達摩故事下至六祖壇經,其 間已顯有分別距離,而唐代禪宗自經馬祖以後,又別開一新 境界。若以神會上擬六祖,則神會不脫知解一邊,若以壇經 下視馬祖,則壇經所提南方宗旨,實亦有難免慧忠之所訶者 。自馬祖慧忠以下,宗風所煽,益復非六祖壇經所提宗旨之 所能範圍,則無怪乎超佛越祖之談,呵佛罵祖之風,自此以 下,遂一發而不可制矣。而溯其淵源所自,則要之由壇經啟 之。慧忠因不 162頁 滿於壇經,乃謂壇經經人改換,添糅鄙談,削除聖意,其意 固尚不至於呵佛罵祖,然已見此端倪。則慧忠之所謂把他壇 經改換者,實未必是真改換,然若非確有此壇經,壇經又確 有人把他改換,異本雜出,想慧忠亦不為此語。然則根據上 述,壇經自有一祖本,其字句章節,確曾不斷經後人之竄改 ,而大體言之,可謂仍不遠違於其祖本之真面目,此則應可 大體推知也。 又按﹕宗寶所編本又附契嵩所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一 文,其文略曰﹕壇經者,至人之所以宣其心也。何心邪﹖佛 所傳之妙心也。不得已沉之,則圓頓教也,最上乘也,如來 之清靜禪也,菩薩藏之正宗也。壇經曰﹕定慧為本者,趣道 之始也。定也者,靜也。慧也者,明也。明以觀之,靜以安 之。一行三昧者,法界一相之謂也。無相為體者,尊大戒也 ,無念為宗者,尊大定也。無住為本者,尊大慧也。夫戒定 慧者,三乘之達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資也。以一妙 心而統乎三法,故曰大也。無相戒者,戒其必正覺也。說摩 訶般若者,謂其心之至中也。般若也者,聖人之方便也,聖 人之大智也。今按,契嵩此文,一面提示壇經內容主要所在 ,由其所舉,下窺馬祖石頭以下諸祖師之語錄,即可知馬祖 石頭以下,宗門提示所重,已顯較壇經中所討論者有大不同 。又據契嵩此讚,似可推知法寶壇經乃其簡名,而燉煌本於 施法壇經之前又題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云 云,契嵩此讚似乎已一一提及。又稱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 海云云,契嵩此讚似乎亦注意顧到。然前當時壇經本有詳略 兩種題名,余謂燉煌本雖流傳不廣,而燉煌本壇 163頁 經之題名,則或不僅燉煌本如此,下及宋代,契嵩所見之壇 經,亦可有同於如今所見燉煌本之詳題者,此亦可以微辨而 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