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薩戒本與梵網經略談

明性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9冊
1978年03月初版
頁1-6


. 1頁 余始於民國二十四年夏安居武昌九峰律寺,初草此稿發 表,廿八年又在北平編印菩薩善戒經要解一書列入菩薩學處 三要之首,三十六年夏避暑南嶽山中,再加整理此作,覺得 此一經一論之比較研究,實有商榷之必要,當此大乘菩薩學 處普及各界之時機成熟,爰不揣淺陋,舊話重提,以為內修 外弘之張本。且余於民三十六年臘月應南華律學院之請,特 為重錄此篇於南華禪寺以供佛學同人講習之參考焉。 金剛般若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十方三世一切 佛法,平等一味,事相雖有大同小異,理性本無差別可言, 是故釋迦世尊所說之大乘梵網經與彌勒菩薩所說之瑜伽菩薩 戒本,戒相教言,雖有廣略出入之處,但以應化時機之不同 ,眾生根性之各異,戒條亦自有嚴格寬大之差別。時丁像季 ,去聖時遙,中華緇素受戒者,多視此經為菩薩之境界,博 地凡夫,不易悟入,大多高推聖境,以為佛戒難持,自輕而 退屈。故太虛大師,生平專唱彌勒菩薩所說瑜伽戒本,以應 2頁 此時世四眾弟子之機。而今修學大士行者,當將此一經一論 之菩薩戒法,圓融無礙,方能依解起行。凡我等後學,其各 注意研究,並身體力行,以勉為初學大乘菩薩,毋負諸佛及 大師之深恩。又在家弟子未受完三皈五戒或已受完者,皆可 人手一篇也。原以此二戒本,都為七眾弟子之通戒,但須受 菩薩戒後,方能受持,執為終身居心行事之準繩,而出家五 眾,又須半月各誦本受持之戒本,並應加行此兩戒本之一種 ,是為持律之初步軌則,其受別戒通戒之儀式,則另有各種 傳戒正範專書在焉。 此二戒本有一大異點,即瑜伽戒本僅列四種他勝處,且 皆有開緣。梵網具明十重,為佛制大小乘弟子絕對遵守無違 。蓋瑜伽菩薩戒法, 為佛子最高之戒學, 其當機眾皆地上 菩薩,其下之七眾律儀戒,久已成就無犯者,方能傳授。如 在家二眾,必已受正戒﹔出家五眾,必先已受沙彌比丘戒, 萬無一步登天,直受菩薩戒之理,所以普通七眾共學之根本 五戒,已於各戒本再三解說,因此不複贅述。故瑜伽戒本前 三他勝處與梵網經初篇第七八九三條戒法名相無異也。梵網 經第十重謗三寶戒與瑜伽戒本第四他勝處說相似法戒相大同 小異,此中分別有二﹕ (一) 梵網具謗三寶,即為不具信根 之一闡提,既不皈敬三寶,又從而毀謗之,自甘墮落三途之 異生也,而瑜伽戒本所注重者在正法永住,因佛教以法寶為 中心,謗法之人,當然不信佛菩薩羅漢僧也。 (二) 瑜伽所 說宣說相似法範圍甚廣,所說之事,或外道法,或小乘法, 皆非是相似大乘,故是隨順一切黑 3頁 法。宣說之理,謂自於此法,深生愛樂,為他宣說,又將他 人安立其見,故梵網經文有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 聲,如三百針刺心之痛也。 梵網經輕垢罪篇第一不敬師長戒與瑜伽戒本輕毀法師戒 ,文句一廣一略,梵網指在家弟子有地位者而言,瑜伽包括 七眾弟子,言簡意賅也。 梵網第五「不舉教懺戒」與瑜伽「不教悔罪戒」及「不 隨行威折戒」文異義同,但梵網標舉犯戒種類有七﹕(一) 犯八戒有二﹕[一]小乘小戒如成實論,[二]菩薩八戒如文殊 問經。 (二) 犯五戒亦二﹕[一]小乘五戒如小論,[二]菩薩 五戒如善生經。 (二) 犯十戒亦二﹕ [一]沙彌十戒如律, [二]菩薩十戒復二﹕1、如此梵網十無盡戒,2、文殊問經亦 以沙彌十戒為菩薩戒,其餘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等,具如戒 疏,不贅。 梵網第六住不請法戒與瑜伽「不敬有德同法戒」制意相 同,不過各有所詳,一則詳說大乘法師同學行解過己者,不 遠千里或百里而來,理當迎來送往,禮拜供養,四事給與, 三時請法,為法忘身,乃屬積極的行持方面。一則詳說見有 戒臘耆長真實有德同法者來,由憍慢嫌恨恚惱心所使,不起 承迎,不以禮拜對,乃屬消極的止持方面。 梵網「不聽經律戒」與瑜伽「憍慢不聽正法戒」大同小 異,因梵網注重別聽毗尼經律,瑜伽總括三藏佛法﹔且有自 他之決擇﹔如自若有病無力,多聞勝定,故不往聽無犯,若 知說者倒說, 4頁 護彼說法者心,不去無犯。 梵網「背正向邪戒」「背大向小戒」與瑜伽「棄大向小 戒」「捨內學外戒」制意正同。但梵網絕對遮止受持二乘外 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應教授外道內學大乘經律,使 發菩提心及三十心,而瑜伽則許上根大器已通達成就佛法者 ,每日常以二分修學佛語,一分學外,亦無違犯。 梵網「無根謗人戒」與瑜伽「輕毀法師戒」略同,不過 梵網除法師外,兼說有德善人,有位貴人,所尊師僧,都應 讚歎,反而毀謗,罪等不孝敬父母之逆子,五逆十惡,無所 不為之罪人也。 梵網「惜法規利戒」與瑜伽「不施其法戒」制意相同, 都是說吝法之過,不外瞋恨嫉妒,是染違犯,但各有偏重之 點,梵網注重先說一切苦行,令堅其志 (如犧牲本身一切所 有供養諸佛菩薩及獅虎餓鬼等) 。此原現身說法,觀機逗教 ,即知即行之戒行也。假使說法者不為先說苦行持戒之事, 即說蕩空之理,毀其戒體,自謗三寶所說如是,自犯輕垢罪 。而瑜伽詳說不施無犯有七﹕一、自己有病狂亂﹔二、外道 伺過求短﹔三、欲以方便調伏他人,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四 、自於是法未善通利﹔五、見彼求法者不生恭敬,無有羞愧 ,以惡威儀而來聽受﹔六、知彼是鈍根性,聞法怖畏,當生 邪見﹔七、知彼法至其手,轉怖非人。 梵網「貪名利戒」與瑜伽「依官強乞求戒」制意相同, 菩薩當節制五欲,不為名聞利養飲食 5頁 而行道,少欲知足,不貪利敬,否則是染違犯,何況驢蒙虎 皮,非分恃勢,苟求名利,逼惱他人,或教他求,惡求多求 ,貪得無厭,不知慚愧寡廉鮮恥之徒乎﹖ 梵網「瞋打報復戒」與瑜伽「無慈酬怨戒」文異義同, 一則自身以戒罵瞋打弄四者之報復。二則國王父母兄弟六親 眷屬若被人殺,亦不得報復,如世人所謂不共戴天履地之仇 ,佛子則無有也。此因菩薩以法眼觀一切有情,本來冤親平 等,人既造成殺業,只宜為其設法解冤釋結,總不當殺生報 生,怨深如海,令自己眷屬永劫沉淪,唯有以德報怨,改往 修來,畢故不造新耳。 以上各條,為此兩種菩薩戒法之大致相同者,其他開遮 持犯之細微點,不堪枚舉,大別言之,梵網嚴格繁瑣,絕對 依教奉行,善法律儀﹔遮止一切輕重垢染。瑜伽寬大為懷, 相對方便善巧,通權達變,是染非犯,有開有遮。一為弘法 利生而大權度眾,一為正法永住而謹小慎微,甲地前初心菩 薩修持瑜伽至地上圓滿尸羅波羅蜜而成為道共定共兩戒之金 剛寶戒種子,則盡善矣﹗ 梵網經與千缽經又同部類,則為密宗經典可知,其下卷 之十重四十八輕,應亦為密宗成本,乃自唐朝轉傳日本之密 宗,別有所謂三味耶佛戒,而不認「佛子受此戒,即入諸佛 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之梵網為佛戒,在西藏則受 持瑜伽戒本,不信識梵網,而梵網反行於中國非密宗之諸宗 寺,有問二者異同,或答瑜伽乃慈氏稟釋尊曲為地前或劫前 初發心菩薩施設,富伸縮性而抉擇詳悉。乃大心凡夫受持實 行者,梵網乃大化千釋迦小化千百億釋迦,稟承二地所見, 坐千 6頁 世界蓮華他受用身毗盧遮那佛所傳授。富果決定性而意旨堅 強。初發心菩薩可受為果德加持之增上緣力,由此觀之,一 顯一密之菩薩戒品中國學者均已依法受持,故蔚為大乘佛教 之第二祖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