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境練心   選讀經論消融之                ◎楊春華 佛的關鍵在於「心」, 如何了解「心」,如何制伏「心 」,如何運用「心」,是我寫這篇「即境練心」的重點。 前 些時我曾寫過一篇「菩薩行」, 其中曾提到以止觀的對治方 法, 在早晚課誦時,斷盡一切雜念,一心專注,至誠懇切, 以觀諸佛相好, 放光顯瑞,制伏馳散心念,至寂而常照的真 體如如不動,由真如自性,顯現實相,盡消惑業。 這是實地 以戒修定, 導向慧開,為我日常修習佛法門中誦經、聞法、 念佛,加強制心的漸修。 修心的關鍵在於即境下手, 一切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時 地, 含攝所有身心世界的妄念、分別底差異、執著,忽有忽 無,忽來忽去,隨波逐流。 《心經》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 人的本覺本體是絕對的, 它離一切虛妄和分別對待,例如人 我、是非、順逆、得失、美醜、憎愛等,空有是一, 虛實不 二,所謂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更沒有來去; 所 以,凡在心念中有生滅的,不過是鏡花水月,蜃樓幻景。 《般若花》文集裡有一段: 現代科學家由科學實驗證實 , 微觀粒子不僅具有顆粒性,而且具有波動性,證明顆粒只 是質量較高的空間,並無一物。 這是佛法早已提出的「色即 是空」、「空生萬法」的論點。又說:天文編號 M87 無線電 波星雲旋系, 能從非物質的無線電波區,噴出長達一萬光年 的光炬, 是高速高能電子,從非物質(虛空)之中,射出物 質。這不就是「空即是色」嗎? 以上所說, 正是佛菩薩在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所覺證, 也是《楞嚴經》說的「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和「色空是一 ,性相圓融」的圓覺境界。 真空自性與物質不二,真空自性 與任何心念也是不二, 所以,凡起念即是空幻,即是假象。 我們即境下手處, 就是要將妄念、分別、執著看破放下,即 相離相,才能契入即境練心。 凡夫被無量劫的煩惱習氣纏縛, 無法脫離六道輪迴,為 自度度人, 了脫生死根本,唯有以即境練心的方法,直入即 相離相,始能明心見性,回歸本源。 也就是說,要勤修「戒 定慧」, 力行「六度萬行」,掃除我們宿世餘留的「自私自 利」、 「貪瞋癡慢」、「是非人我」等妄念、分別、執著, 解脫由業習所造成的生死根本。 一個初發心的行者,要認真 克服重重困難, 所謂真正的敵人是自己,一切從自心做起, 達到「心包太虛, 量周法界」的寬宏心量,捨棄我執、自私 、貪恚業習; 讓生死輪迴的煩惱種子,變成德用相應的真如 本性,親見自性實體,以達宏觀世界。 以上是制伏心的手段,制伏心的目的尚待深入。 我們知 道,凡因緣生法,均無自性,一切都是空無。 佛法是緣生, 體性亦空,但如果是真心契入,體證所得,那即是真得。 假 如我們親見且體證宇宙真象,就能入一真法界。 相反的,六 道是由妄念變現, 將分別、執著剷盡,同樣能入一真法界, 能見光明體性。 這裡說即相離相始能契入即境練心。 這相是有還是沒有 ?就像前面說過,佛法緣生即是空,那麼, 所有法豈不都是 空?不是的,是有,空是妙有, 否則,執著空,就成斷滅了 。 相也是有,例如人的臉相,能說沒有嗎?例如我們行六度 布施, 也明明是相,但是我們要練心,我們不能著相,我們 不能有人我的分別心, 如有分別的人我相,我們的心就不清 淨、不平等,就會逐妄入迷,由我執起惑造業。 因此,我們 要看清事實真象, 凡夫著相在於「差別心」,若無「差別心 」就能見真,見如來。因為分別即是虛妄,除妄即能見真。 世間的「知見」森羅萬象, 但「性見」是一,永恆不變 。 佛法告訴我們「見相同源」,就是真如本性。我們從無相 無住、無分別無差異的心來鍛鍊, 在即相離相中成就戒定慧 功德, 從令心不亂的戒學、如如不動的定學、對境明了的慧 學中修,我們就不再著相,不再起心動念了。 恆順眾生,隨 喜功德, 在自然中完成「體、相、用」三無漏學,作為練心 的根基。 再談談妄念, 妄念就是妄惑,妄惑包括見惑與思惑,這 些都來自境緣,都起自妄心。 我常聽同修說:「我不打妄念 ,我從不想東想西。 」但當他們靜坐或經行念佛時,又常告 訴我說: 「怎麼我的心不能定下來?」這就說明了妄念在平 時生活中, 不容易顯露和察覺,但在靜修時,卻雜念紛飛, 起伏不停,證明妄念在不覺中原本分秒不停。 虛雲老和尚曾 告訴信眾:「妄想猶如微細的灰塵, 飛揚的時候,要在太陽 入戶牖時或在空隙之中,才看得見。 」又說:「斷除見思惑 ,如斷四十里的逆流。 如果你工夫不得力,就作不得主,不 得悟道,則流浪生死海中。 」在我的體驗,妄念像躲在身後 的盜賊, 平時你不注意,它也不侵犯你,你以為是正常的, 一旦有情況, 它立即現形搶奪,壓制你的正念,使你慌亂或 不知所措。 這證明用功的人要有甚深正知正見,才能以虛空 寂然之力, 保持正定不起生滅之念,在平靜中靈明不昧,清 清明明,截斷迷茫,背塵合覺。 無相無妄之外,尚要從無願步入練心之境。 無相是無住 無分別, 無妄是建立正信隨緣修定,人我不能著,法也不能 執著。 所謂無願即是無求,但是我們看「無願」兩字,似乎 是矛盾, 因為凡是學佛修行,人人有願,阿彌陀佛就有四十 八大願, 藥師佛有十二願,普賢菩薩號稱十大願王,觀世音 菩薩有普眼願, 我們修淨土念佛同修,人人發願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且人人發願廣度一切眾生; 但是「願」要以不著之 心行之。 願發得雖大,心中卻要無著無求。如果著了「我」 , 就不能出六道,如果著了「分別心」,就出不了十法界。 如果發了廣度一切眾生的願,要作而無著,無著而 作,心中 要實無眾生所度者。 願和無願是一,念和無念是一,這樣才 能入一真法界,證無上菩提。 蕅益大師曾開示念佛人:「真能念佛, 放下身心世界, 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 ,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染,即 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 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取而不著, 行而無行,心中無事,湛然凝寂,我法全空 ,薰修三學六度,如此即境練心,方是真修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