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胸懷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六日於高雄市立文化中心

葛印卡 \ 講述
鄭振煌 \ 口譯
段渺仙 \ 整理

 

高雄市宏法寺方丈、中華佛教護僧協會理事長、佛寺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開證長老致詞:

宏印法師、各位教授,今晚主講的葛印卡老師,以及在位的菩薩們,大家晚安。

隨著時代的發展,佛教已經走入國際化,可以說佛教在國際間相當興旺,比從前發展得更蓬勃,也受到各國的尊重。但是,非常遺憾的是在佛國、世尊故鄉的印度,佛教居然十分沒落。

咱們要注意,政治與歷史的演變,確實會影響到宗教。昨天葛印卡老師說到印度人要覺悟,世尊在二千多年前,就倡導人類平等思想,讓印度人知道,眾生都有佛性,人類應該平等。結果在佛陀涅槃後,雖然有一段興盛時間,但受到回教入侵,迫使佛教消滅,使得佛教很久都無法站起來。

該如何來復興印度佛教呢?和尚去傳教無效啦!因為印度人有排他性,所以還是要靠居士、靠國王來領導復興。剛剛還跟鄭教授他們說,須要一些人來發願,咱在座各位來發個願好啦!去印度當大官、當領導者,把印度佛教復興起來。

我對一個當官的居士說:「你有官運官才,會升官喔。」他卻說:「我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於是我就提醒他:「喂!如果你沒當大官,要怎麼做大事,什麼人肯讓你做大事?不是大企業家,如何能經營大事業?若是沒有領導地位,憑什麼去做?」他聽了之後,點點頭。

沒有身分、沒有地位,再怎麼能幹都無效啦!這叫做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我說嘛,要復興印度佛教,就要有一些人來發願,到印度做大官,相信佛教將來一定會站起來。

咱最感動的就是像葛印卡這樣的大居士,他原來住在緬甸,學到佛法後,就發願回印度,用內觀的方法來教導印度人,復興印度佛教。他這種願力就是菩薩發心,所以大家來給他鼓鼓掌。

社會發展到現在的民主時代,印度居然還有賤民,真是豈有此理?過去讓美國抓去的黑奴,今天在最先進的國家做公民,那裡有什麼賤民?自己欺負自己的同胞嘛!印度人不懂得愛護自己同胞,領導階級應好好檢討。

葛印卡老師用內觀方法,帶動佛教信仰,漸漸地改進印度人的思想,他對佛教的努力及貢獻,值得大家讚揚。在此祝福他以居士身分,弘法順利成功,將來佛國的佛教能站在領導地位,讓國際間各佛教團結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宗教。我感覺這也是咱佛教徒應共同努力的所在。祝大家法喜充滿,一切吉祥。

 

 

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印度導師學術研究所所長、海印精舍負責人宏印法師致詞:

葛印卡老師、開證上人、鄭教授、林教授,以及在座各位法師、各界貴賓,大家晚安。

近幾年來,我本身就常接觸到南傳佛教的著作及修行法門,包括葛印卡老師的作品。我覺得台灣佛教在傳統上雖然延續北傳佛教,不過台灣是個島嶼,有著海洋文化的開放性格,所以近幾年來,無論是藏傳佛教或南傳佛教來到台灣,我們都是以開放的、交流的、互相學習的心態來對待,這是健康發展的一面。反省北傳佛教一千九百多年來,台灣佛教固然表面上有蓬勃、熱鬧的景象,但是真正修行的人並不是很多。

如果回歸到原始佛教,從根本精神來看,禪修是相當重要的。禪修,尤其是葛印卡老師所帶動的四念住禪修,帶給台灣佛教界一股清流。本人最近這幾年,有時也陪一些佛教徒靜坐,對葛印卡老師相當肯定,並且推崇他的禪修法門。

我們今天來到這裡,一方面代表主辦單位,感謝葛印卡老師不辭辛勞,遠從印度來到台灣,如同剛才開證上人的幾句話,讓我聽了也很感動;一方面也希望佛教能傳進歐美國家。歷史上佛教有南傳、北傳、藏傳,現在要多一個西傳。

剛才我跟葛印卡老師提到,我去過印度五、六次,下次去一定要先做安排,專程拜訪他的道場。如果在座諸位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一塊兒去,好不好?

我來這裡,表示對葛印卡老師的歡迎,同時也肯定他推動原始佛教四念處禪修法門,使佛法傳播到世界各地的貢獻,他的光臨,當然也是我們台灣佛教徒的福氣。

今天簡短幾句話,除了表達對他的推崇與愛戴,也要鼓勵參與這次十日禪、三日禪及今晚講座的朋友,希望大家能深刻體認到禪修的重要性,能了解並把握到佛教的本質。我們應該看得出台灣佛教未來的發展,有更光明的一面,祝福在座各位貴賓,福慧圓滿、法喜充滿,謝謝大家。

 

 

主持人致詞:

追求安詳和諧的朋友們,大家晚安。

每個人都想幫助別人,但是往往愛莫能助。即使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經常也會感到力不從心。今晚演講主題:「慈悲的胸懷」,正是要讓各位了解,如何從內心深處生出真正的愛心,真正體驗到「助人為快樂之本」,不會產生無力感。

葛印卡導師,一九二四年出生於緬甸一個傳統的印度教家庭裡。一九五五年開始學習內觀的修行方法及相關經典。一九七六年在印度成立國際內觀中心。一九九五年首度造訪台灣,並在八月間舉辦了內觀課程。一九九八年以孟買為基點,開始推動佛法復興的工作。今晚擔任翻譯的鄭振煌教授,是慧炬佛學會祕書長,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翻譯家。

今晚有此殊勝因緣,首先要感謝成就葛印卡導師來台的朋友們,以及高雄中正文化中心、台灣內觀中心、淨化文教基金會、正信佛教青年會、工商時報等團體。他們經過了多日的籌畫與研討,就是希望大家能得到正法實際的意義,由於共同的努力,才能成就如此殊勝因緣,謝謝大家。

現在,就請各位追求寧靜和諧的朋友們,以最安詳誠摯的心,聆聽葛印卡導師主講「慈悲的胸懷」,並請鄭教授即席中文翻譯。

 

如何開發愛心與慈悲

  各位法友,今晚我們又相聚在此,繼續昨天的演講。昨晚我們討論如何用直接經驗,來開啟般若智慧,今天要介紹的是,如何開發真正的愛心、真正的慈悲心。

  想要具有真正的慈悲,必須有幾個先決條件,如果只是表面上的愛與慈悲,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若是想在內心深處開發愛與慈悲,首先要過道德生活。一個人要是沒有道德,便是個病人。一個不健康的人,根本不可能幫助別人的。

  一個人想過真正的道德生活,最重要的,也是先決條件:看他能不能做心的主人。一顆激動的心,是生了病的心,當然沒有能力去助人。因此,在做心的主人之後,必須進一步來淨化內心。這種淨化,絕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從內心深處來淨化。

  如果只是在心的表面發願,願一切眾生都能快樂,在內心深處卻不斷產生煩惱,一下子貪、一下子瞋,這樣是不可能生起真正的愛心、真正的慈悲的。

  強壯的人才有力量,若是本身很虛弱,又怎麼助人呢?一個衰微的人,不可能去扶持一個即將跌倒的人;正如瞎子如何能引導另一個瞎子呢?因此,一個人若想開發真正的愛與慈悲,就必須盡可能先淨化自己的心靈。

  為了達到淨化的目的,覺者給了我們八正道的教法,八正道又可以歸納為戒定慧三學。根據非常古老的傳說,佛法告訴修行人,首先要守戒,接著要控制心意,最後是淨化內心深處,以便開啟智慧,開啟真正的愛與慈悲。

  覺者說得很清楚,先守戒,才能生定,心定之後,智慧方能開啟。唯有開啟了智慧,才會具有真正的愛與慈悲。

  戒定慧有其次第,一旦次第完整地建立起來,就能生起愛、慈悲。一個人在銀行裡先有儲蓄,才能談捐款,如果自己沒有存款,談什麼幫助窮人?因此,我們必須聚集法的財富||戒定慧,接下來才能貢獻真愛、慈悲。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人開始修習禪坐,修定生慧,在般若智慧生起後,要教他如何發慈悲心。

  十日禪課程,經過九天認真持續的修持之後,行者在戒定慧上,就有扎實的基礎,學到很殊勝的法門。此時,就能藉內觀方法來觀照自己的習性,可以清楚地看到內心深處如此髒亂,煩惱、貪瞋癡不斷生起、生起。

 

煩惱的根源

  覺者告訴我們,一旦對所有覺受,比如說對貪、癡有所反應,執著、攀緣也會跟著愈來愈強烈,因而帶來更多煩惱與痛苦。從表面上來控制心、淨化心,並非難事,如果在內心深處,仍然有些許污染存在,照樣煩惱不斷。因此,佛陀的教法,很清楚地說明必須淨化整個心靈。

  在佛陀及之前的時代,印度已經有許許多多禪修的方法,佛自己都親身體驗過。雖然那些方法都可以得到安詳與寧靜,或某種程度的淨化,但在最根本處,仍有污染存在。

  佛陀深切體會到這些,於是就開始尋求,有那一種法門可以淨化心靈深處。他了解內心深處會對身體的覺受產生反應,用西方心理學詞彙來說,有所謂的表層意識、半意識與潛意識,佛並沒有使用這些詞彙,他說心的表面層次只佔心的很小一部分,其他部分遠大得多,那就是今日所謂的潛意識。佛不用潛意識、無意識這些字眼,但是他知道,內心深處的習氣時時刻刻都顯現在意識的表面上。

  不管是白天或夜晚,內心深處都能知道身體上的覺受,而且不斷地對這些覺受起反應。大部分時間,只在心表面層次用功的人,不知內心深處仍然還在激動,所以佛陀讓我們知道心靈如何跟表面互動,這是一項偉大的發現。

  所以,當你用功在身體覺受上時,就是直接在心靈深處用功了。一顆無明的心,如果繼續對身體的覺受起反應,而反應又沒有被打斷,那麼淨化只是停留在表面罷了。佛陀教導人類殊勝法門,讓大家了解透過身體覺受,是可以淨化內心的方法。如果根源處能夠淨化,那麼整顆心也就完全得以清淨。

  一棵樹若是樹根生了病,整棵樹都不健康。同樣的情況,心靈根源處有毛病時,即使做了一些淨化,但繼續產生種種貪瞋癡、種種煩惱,表示這沒有淨化到根源處。

  學習內觀法門,行者可了解到一項真理,那就是當我們內心產生貪時,身體會有什麼覺受;內心起了瞋時,身體又感受如何?相對的,身體的覺受,又會加重內心的貪、瞋,這樣的惡性循環,一直繼續下去。行者經過不斷地練習,雖然身體上有著不同覺受,但是能嘗試不對覺受起反應。如此一來,內心深處,就能夠慢慢地得到真正的淨化。

  接著,再進一步覺察跟身體覺受息息相關的內心深處。我們一旦有了煩惱,起了貪瞋癡,心裡感到痛苦不堪;我們生氣時,內心充滿沮喪、壓力,行者可以清楚,不淨的念頭,是在傷害自己。

 

如何解脫痛苦

  沒有人願意生活痛苦,為了解脫痛苦,必須想辦法去除煩惱,淨化內心,這是非常重要的真理。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是我自己把痛苦帶給自己」時,他也開始明白,碰到不如意境界,內心生起憤怒,就是傷害自己,陷自己於痛苦之淵。如果修行只在表面層次,一旦憎恨產生時,也許都會怪別人不好,因此,別人就控制我整個心。

  愈想到外在人、事、物,心中生起的怒火就愈來愈熾盛。我們承認不如意的境界,固然會讓我們產生痛苦,但更應該知道,真正痛苦來自於內心。若是能以平常心來觀照心中的貪瞋癡,不對不如意的感受有所反應,那麼痛苦的力量就會變得愈來愈微弱。

  人有了污染,必然受到處罰,這是自然法則。如果觸犯國家法律,政府必定會懲罰你,這是人人要遵守的法令。也許,你不會立刻受處罰,可以上訴。這其間,法庭上的法官,或許會因為你的懺悔,減輕刑罰;正如同果報無法逃避,但智慧開啟之後,就可以避免痛苦。

  一位禪修者,會清楚地了解,內心生起染污、煩惱,不僅傷害自己,也傷害到別人,使得自己痛苦,別人也痛苦。一旦有煩惱,自己是第一個受害者,接著會傷害到周遭的人,於是修行者開始明白,這不是一種適當的生活方法,應該好好學習生活的藝術。

  只要修習內觀法門,觀照自身實相,古老的習氣,自然會慢慢地斷除。持續修行下去,行者會發現同樣的情境,過去會生氣很長一段時間,而現在生氣時間會愈來愈縮短,內心染污、煩惱也隨著愈來愈少,心中得到的是安詳、和諧。從前自己受苦,也讓別人受苦;現在有了安詳喜悅,與他人分享的,當然不再是痛苦。

  另一個實相變得愈來愈清楚||痛苦來自於以自我為中心,並對這個自我產生執著。在知識、信仰層面,或許我們可以接受「我不是真實存在」的實相,可是內心深處,仍然強烈地執著有我。內觀禪修者,能更進一步知道,內心為何有染污?原來染污是來自於對自我的執著。

  每當有人講了一句話,做了一件事,無利於我們想像出來的自我時,就會產生染污、煩惱,使得自我陷入痛苦之中。禪修者將愈來愈清楚,強烈的自我,即是煩惱、染污之來源,當然就是我們痛苦的源頭。因此要好好地對治自我,不再加以執著,如此一來,自我會慢慢地淡化、消失。

  自我很強時,不管是信那一種宗教、那一種哲學,煩惱、染污必然追隨而至,但當我執慢慢消失時,染污、痛苦也會跟著減弱。行者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再看看四周的人都因為我執而產生種種痛苦,自然會對他們生出慈悲心。

  貧困的人固然痛苦不堪,名利雙收的人亦復如此,因為染污煩惱持續地生起,使自己無法脫離痛苦。一位好的內觀禪修者,會明白一個人無論男女,無論教育水準、社會地位、家庭財富……,只要有了染污、煩惱,就會帶給自己和別人痛苦。

  以開啟出來的智慧為基礎,以內心淨化為基礎,所產生出來的愛與慈悲,就是真正的愛與慈悲。這絕不是知識遊戲,我們必須親身體驗,痛苦完全源自於煩惱染污。而這世上所有人一直在產生煩惱,因此他們一直生活在痛苦中,我們要想辦法來幫助大家,解脫痛苦。

 

愛與慈悲能改變世界

  世間人若是有機會接觸覺者的法,來修習內觀法門,他們就會開始解脫痛苦,而感受到安詳、喜悅與和諧,行者的愛與慈悲是如此之深,深得連自己都抗拒不了,我能夠擁有這種安詳、喜悅,也要讓其他人一同分享。

  我因佈施、守戒、修定慧所得到的功德,都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大家都能離苦得樂。佛陀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淨化內心,才會生起真正的愛與慈悲。修行基礎愈扎實,內心愈清淨,發起的慈悲與愛也隨之更為清淨,一定能幫助更多人離苦得樂。

  你會發現個人的起心動念和願力,不只侷限在個人身上而已,這些會慢慢地從心中流出,散發到整體眾生。當你四周圍環境充滿了愛、慈悲的振動時,整個氣氛變得如此安詳和諧。家庭裡有人修內觀禪,其他成員也跟著修的話,每晚只要共修一小時,會發現大家生起的愛與慈悲是如此的清淨、安詳、有益。

  人畢竟還是凡人,家裡的成員,由於某些原因,難免產生摩擦、爭執,若是修習內觀,整個氣氛會跟著改變。心中所散發出的都是慈悲念頭,所有負面情緒||壓力、緊張、不和諧……都會自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和諧安詳的氣氛,這正是理想家庭。

  佛陀教我們從內心來產生慈悲念頭,希望我們讓四周都和諧安詳。如果能真正照著佛的教化來修行,內心一定清淨,發出真正的愛與慈悲,進而影響周遭的人。

  佛的教法非常實用,不是要我們在知識層面、信仰層面來接受的哲學命題,而是一種生活藝術,是一種可落實在生活上的方法。昨晚及今天這二場演講,並非知識上的討論,而是啟發與鼓勵,希望大家都能親自參與學習,修行內觀法門。佛陀的教法,不只是給佛教徒,人人都可以修習,且必然得到相同結果。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來修行,都一樣可以感受到和諧。

  諸位非常幸運,生長在有佛法的國度裡,大家對佛法已有了信心、恭敬,須要的就是去修行,實地去修習佛陀所給與的教法。願諸位都能撥出時間,參加內觀禪修,謝謝。

 

問與答

答:絕對不可能,證得無我的人,我執已完全消失,沒有「我」的概念,散發出去的念頭,都是愛與慈悲,隨時都願幫助別人離苦得樂。

答:任何程度都可以幫助別人,淨化愈多力量愈大,完全淨化就可幫更多人。

答:所謂的命,都是過去造業所形成的習氣,所導引的一個方向。而業都是自己造的,如果改變業的性質,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答:絕對不是如此,佛陀教家是要我們活在當下,只要當下能覺醒,心能清淨,今生就能解脫痛苦。

答:必須從內心修起,也就是先淨化身心,才能產生慈悲的胸懷。

答:觀照不安,不要跟恐懼不安纏在一起。當做旁觀者來看,恐懼不安其實也是無常的,不管它維持多久,總是會過去的。這就是內觀為何要十天的緣故,我們在十天當中會學習如何觀察到身體的覺受,也會觀察到恐懼不安。

答:會有某種程度入定,如果心不寧靜、不安定的話,無法起觀。在十日課程裡,前三天觀呼吸,幫助安定散亂的心,再進一步觀覺受。

答:智慧與慈悲是一體兩面,有智慧也會有慈悲,如果生不起慈悲,表示還沒有智慧。

答:只要你參加十日禪,指導老師就會指導你。

答:千萬不可,必須放在覺受上。萬一妄念產生,不去理會它,也不必壓抑它,妄想自然會消失,最重要的是去覺察、去觀照你的覺受。如果把專注力放在妄念上,那只是在心的表面用功;觀照覺受,就會直達內心深處。

答:如果是內觀禪修者,只要對臨終者或往生者發出慈悲念頭,把所有功德迴向就夠了。

答:如果夫妻都是內觀禪修者,當情慾產生時,二人一同來觀照性欲這種情緒,一切都是無常,也會消失。萬一情緒沒有消失而有性行為時,並不算犯戒,因為我們並非出家人。即使有性行為,內心也不會像過去那麼染污。

答:我們無意與其他任何法門做比較,諸位應該親身去體會,只要對自己有益且受用,就值得去學習。

答:愛其實有很多種,大部分是求償的。想要取得回報的愛,並非真愛。唯有內心清淨所發出的愛,才是無所求、不求回報的愛,所以一定要修戒定慧。

答:完全不必,不管有修未修,來報到時指導老師就會告訴你從頭開始,既不須考試,也不比較。

答:必然可以,內觀時了了分明觀照自己,此時一切外力、邪術都干擾不到。

答:只要你根據佛的教法,老老實實去修,絕不會走火入魔。萬一老師所講的,你並沒有完全遵照,就可能造成偏離的現象。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