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手──李光裕的造形藝術銅手系列

◎陳清香

 

  今年年初,也就是農曆春節前後,我和小兒搬去木柵六德淨苑小住,一方面為 了孩子就學方便,一方面體驗淨苑的淨修生活。

  淨苑是一棟公寓大樓,住戶全是以淨土宗作一門深入的修行蓮友,都住在二樓以 上,一樓做為共修的大佛堂及會議廳。住眾每日均須在大佛堂作功課,輪流擔任維那。每逢週六,四處的蓮友均前來一同念佛共修,若逢週休二日的週六,則念佛竟日。共修之外,也定期舉辦演講及研討,尤其注重對蓮友家屬的臨終關懷與助念。通常,每次活動總是全家總動員,上至爺爺奶奶,下至嬰幼兒和小朋友,分齡研討與學習,而其內容、目標無他,惟有學佛念佛而已。

  這是雪公李老師教化下的居士念佛團體,帶給這競爭的工商社會一分祥和安定之 氣,也為工作忙碌的修行人提供一種方便共修的方式。

  住在六德淨苑,每天出入大門,均可見到滿庭嬌艷的花兒圍繞在蓮花池旁,而池畔的一件雕塑景觀︱︱布施的手,更是令人驚艷。那是用銅鑄造,一雙敞開的兩手 掌相連併的造形,配合電動流水循環設計,雙掌時而捧著泉水,以表布施予人。池畔有木匾,刻著「慈悲喜捨」。(見封面)

  我曾問建築師王明道先生,作者何人?能鑄出如此符合淨苑主題的作品?哦!發現作品背後鐫刻有「李光裕」三個字,怪不得每次搭捷運赴六德,或赴醫院經捷 運臺大醫院站時,都會看到那不同的姿勢,但風格相同的銅手,原來都是李光裕 近年所作的系列造形「手」。

  李光裕,一九五四年生於高雄市內惟,一九七五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專雕塑科,一九七八年赴西班牙S Fernando藝術學院就讀,五年後獲西班牙國立馬德里大學碩士,返國受聘藝術學院美術系任講師。

  李光裕的作品,在留學西班牙時,便曾入選西班牙秋季沙龍錢幣浮雕設計展。返國後,於一九九二年曾在悠閒藝術中心舉辦雕塑個展,頗獲好評,作品並受臺北 市立美術館、臺中省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所作公共建築景觀製作,除了前述捷運臺大醫院站之外,尚有臺南市政府國際雕塑創作營、省立美術館雕 塑園區、大甲鎮鐵砧山雕塑園區、臺北市企銀城中分行景觀雕塑、高雄市寶成建 設兩區中庭雕塑等。

  記得七年前,我籌備了一場「當代佛教藝術創作新風貌展」,藉佛光山展出作品 並開研討會,李光裕也應邀與會,他的「空與有」作品(一件銅鑄坐佛,中心挖空)曾引起學者和藝術家的激烈討論。

  事隔多年,再欣賞他的近作,深深覺得無論取材、立意、製作技巧,均潛沉老練多了,尤其對佛法的認知與表現,確實是進益良多,相信他在人生履歷和境界的提昇 上,是更上層樓的。

  捷運臺大醫院站前的候車月臺處,有四件景觀作品,都是他融入佛教的理念與手印圖像而完成的。茲簡介如下:

  一、蓮花持:是一件以拇指和中指拈持一株含苞待放的蓮花的手,青銅鑄造,主 體連座高達四六○公分(見封底)。他說:「手創造了文明,手勢語言變化無窮,表情豐富細膩,可謂人類情感的化身。手,書寫了本站地緣的歷史與人文,也打造了捷運的生命力。蓮花被喻為清淨無染的世界,小花苞為花生命之本初,孕藏一切之初,純淨無垢。持花之手默默承接著正在開展中的花朵,內在圓渾之能量,透發於外在手勢的表情之中。穿梭於空間的五指以旋動之勢,飛揚、搖曳,韻 律綿延,在一片生命流動的樂章中,仍以清淨為依歸,故手持蓮花乃人類正念、正行,追求光明的象徵。」

  二、心手相連:以兩手掌交叉相握的姿勢呈現(見插圖)。他說:「雙手緊密交錯,猶如捷運車廂連結不可脫落。廣義解之,象徵人類與宇宙『一合相』的精神,互動共生,融合一體。一陰一陽之盈虧巧扣,物理中元素與元素之相吸相容,或人與人之緣合,在知識的探索中,一切新的發現,即是新的連結與累積。」結合的意 義,將由雙手的能量釋放出來,照亮於醫院與二二八紀念館,也為捷運之創造,寫下光輝的一頁。

  三、四、小公園:是以雙手作成禪定印的姿態(見插圖),至於命名為「小公園」 的創意是:「安寧綠意的公園裡散置著一些休憩的椅子,漫步累了,找把椅子坐 坐吧!無論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疲憊,椅子成為人們舒適的伴侶。靜坐者,常將兩手平放相疊相扣置於腿上。此手印,謂之『法界定印』。此作品的造形即源於此,它將人們情緒不穩的波動入於定境,如將手印變成一實用性的椅子,也將遊戲的 人生融入於形而上的領域;旅客坐在上面,總會有不同的領悟,小孩亦可攀爬其 中,可說是耐看、耐用、可思、可遊的作品。在生活中,往往一件小小事物,即可傳達某種覺悟的本能及氣質,坐椅也不例外,所以此作品命名為『小公園』, 它也是一個自然公園的縮影。」

  此外,李光裕尚創作了一件題為「寶印」的銅手,他表示此手勢在手印裡代表「增益」的特質,如藝術、人文教育、經濟等一切事物,均為「增長」的象徵,增長 智慧增長慈悲心等等。其他以手為題材者,尚有「供春」、「幽蘭」、「手非手」、 「玉女穿梭」等,靈感均係來自佛的手印或佛教圖像。

  欣賞過李光裕一系列的藝術造形銅手後,深深覺得作為當代佛教藝術工作者,除 了必須具備純熟的技巧外,人生的體驗,佛法的認知,學識的涵養,菩薩道的修 持和實踐等,也是必要的條件。 但願臺北市的公共建物景觀,能出現更多類似佛手印或佛教圖像語彙,則我們的 城市必更祥和安樂。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