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及敦煌寫卷所見受道教避穀食氣思想影響的佛典

蕭登福教授

二十一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正大學主辦

《新世紀敦煌學論集》p684-703


壹、道教避穀食氣說:導引-避穀-食氣

避穀是食氣的先聲,而吐納導引則又是避穀的先決條件。王充《論衡.道虛篇》說:「道家相誇曰:『真人食氣,以氣而為食。』故《傳》曰:『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食氣者,必謂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也。」食氣是成仙的重要法門,據王充所說:食氣「雖不穀飽,亦以氣盈」,知道食氣必先避穀。再者王充說:「食氣者,必謂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也。」由此也知食氣是以吹呴呼吸等導引的方式來進行,所以導引、避穀、食氣三者是相配合來進行的。而所以要避穀、食氣者,乃是由於古人認為食穀者智慧而夭,食氣才能達至「地不能埋,天不能殺」的地步(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教誡篇第一》引《神農經》,《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臨字號》)。由於避穀、食氣,方能長生不死,因而王充《論衡.道虛篇》說:「世或以辟穀不食為道術之人,謂王子喬之輩以不食穀與恆人殊食,故與恆人殊壽,踰百度世,遂為仙人。」導引、避穀、食氣,此是修仙之三大步驟。

導引,是指呼吸吐納之術,晉.李頤《莊子.刻意篇》注云:「吐故氣,納新氣。」「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註一);導引是修仙、養生之初基,莊子在《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導)引之士,養形之人。」由莊子書中所見,我們可將之分為「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之導引,和「熊經鳥申」之導引,二者在境界上,顯然有明顯的差異。筆者在所著《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下篇第二章中(註二),即將先秦的導引,依上述分法,區分為吹呴吐納之導引及仿禽獸姿態之導引二者。吹呴呼吸之導引,雖是在「養形」,其極致則為《莊子.大宗師》所說:「真人之息以踵」的真人,及《莊子.逍遙遊》中,不食五穀,以氣為食的藐姑射山神人。而仿禽姿之導引,則為「熊經鳥伸」、「鳧浴蝯躩」、「鴟視虎顧」(註三)等法,其目的僅在治病強身,張家山出土之《引書》(註四)、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導引圖》及世傳的華佗五禽戲,都是屬於模仿禽獸姿態的導引;這一類的導引,主要在強身延壽,不在修仙,應是屬於《莊子.刻意篇》所說的「為壽」之人。

在修仙法門上,導引之後,接著為避穀、食氣。

避穀,也寫作「辟穀」,或稱為卻穀、去穀、絕穀、絕粒、休糧;是避食五穀之意。食氣,是以氣為食,不再食用人間的五穀,進而吸食天地日月之精氣。辟穀、食氣兩者關係密切,而在避穀、食氣前,則都須先學吐納導引之術,方能鍊氣致和;同時食氣時,也是依吐納之法進行;因而導引,乃是避穀、食氣的初基。

避穀的目的,在於求仙,其法是先吃食辟穀藥丸,再行斷穀;不食人間的五榖雜糧,而後進行食氣,並借由食氣而求長生。《太平經鈔.辛部》:

「請問:『不食而飽,年壽久久,至于遂存?』『此乃富國存民之道。比欲不食,先以導命之方居前,因以留氣;服氣藥之後,三日小飢,七日微飢,十日之外,為小成無惑矣;已死去就生也。』」(《正統道藏.太平部.外字號》)

避穀須先以「導命之方居前」,亦即須先服藥後避穀;避穀是在為食氣做準備;而避穀、食氣的求仙法,導因於古人認為食穀者不能不死,「食氣者壽而不死」(註五)。食氣之說,早在周世已見諸文獻,並已有人親自實行,《莊子.逍遙遊》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藐姑射神人不食五穀,餐風飲露的記載,又見於《列子.黃帝篇》。文中的「不食五穀」,即是避穀;「餐風飲露」,則是食氣。《呂氏春秋.必己篇》也說:「單豹好術,離俗棄塵,不食穀實,不衣芮溫,身處山林巖堀,以全其生,不盡其年,而虎食之。」文中的「不食穀實」,東漢.高誘注云:「不食穀實,行氣道(導)引也。」可見避穀是和行氣導引相配合實行的,而且可以確定在戰國時已盛行其術了,單豹其人即是親行避穀術者。又,《莊子.逍遙遊》說:「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變),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文中談到了御「六氣」之變的修仙法,六氣之說,唐.成玄英《疏》云:「六氣者,李頤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陽、日入飛泉、夜半沆瀣、並天地二氣為六氣也。』又杜預云:『六氣者,陰、陽、風、雨、晦、明也。』又支道林云:『六氣,天地四時也。』辯者,變也。」上述的六氣之說,應和仙人食氣說有關;這些不食五穀,御六氣之變的說辭,到了《楚辭.遠遊篇》所述修仙法門中,有更精彩的描述;在〈遠遊篇〉中,餐食「六氣」,顯然已成為當時重要的法門之一。

《楚辭.遠遊篇》:

  「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麤穢除。順凱風以從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見王子而宿之兮,審壹氣之和德。曰:『道可受兮,不可傳。其小無內兮,其大無垠。無滑而魂兮,彼將自然。壹氣孔神兮,於中夜存。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庶類以成兮,此德之門。』聞至貴而遂徂兮,忽乎吾將行。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朝濯髮於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玉色頩以脕顏兮,精醇粹而始壯。質銷鑠以汋約兮,神要眇以淫放。」

  〈遠遊篇〉,東漢校書郎王逸《楚辭章句》以為是屈原所作,屈原為戰國時楚懷王的臣子,出生年為周顯王二六年(西元前三四三年),卒年約為周赧王三八年(西元前二七七年;註六)。文中談到了仙人的餐食六氣、壹氣無為、懷琬琰之華英等修仙之法門。壹氣無為,即是把老子的無為清靜思想,用在修仙上,這和東漢王充《論衡.道虛篇》所說世人「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淡無欲,養精愛氣。」之說相同,皆在援《老子》之說以入道;可見老子與道教修仙的關係密切,且二者的關係不始於三張。而「懷琬琰之華英」,也是《列子.湯問篇》所說的餐食玉樹華實,「食之皆不老不死」。至於〈遠遊篇〉:「餐六氣而飲沆瀣,漱正陽而含朝霞」,文中的「餐六氣」,即是「食氣」,但「六氣」究指何物呢?王逸注云:

  「餐吞日精,食元符也。《陵陽子明經》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氣也。秋食淪陰:淪陰者,日沒以後赤黃氣也。冬飲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並天地玄黃之氣,是為六氣也。』」

陵陽子明其人,劉向《列仙傳》有傳;《史記.司馬相如傳》引司馬相如賦:「反太一而從陵陽」,文中亦以陵陽子明為仙人;可見陵陽子明是西漢世世人所信奉的神仙人物。《陵陽子明經》一書,是其所撰,抑或是託名?今不得而知,但其書既在東漢已存在,且由其書所言之餐食六氣與屈原〈遠遊篇〉及馬王堆《卻穀食氣》相同看來,則其撰成年代,應在戰國或西漢初。

據道經《陵陽子明經》所說,餐六氣,乃是指吸食朝霞(東方,日始出赤黃氣)、淪陰(西方,日沒赤黃氣)、沆瀣(北方,夜半氣)、正陽(南方,日中之氣)、天玄之氣(上方)、地黃之氣(下方)。而所謂的吸食六氣之法,即是面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吸食日出、日中、日沒、夜半及天地之氣;換言之,乃是在吸食天地日月之精華。《淮南子.泰族篇》說:「王喬、赤松,去塵埃之間,雜群慝之紛;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蹀虛輕舉,乘雲游霧。」所言的「吸陰陽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是指餐食六氣時,配合吐納之法來進行。

《陵陽子明經》六氣的名稱:朝霞、淪陰、沆瀣、正陽、天玄、地黃,和成玄英《莊子.逍遙遊》疏引晉.李頤說「平旦朝霞、日午正陽、日入飛泉、夜半沆瀣、並天地二氣為六氣也。」相同;其中「淪陰」即是「飛泉」。可見吸食六氣的說法,自先秦至魏晉,傳承不絕。

食氣思想既早在中國先秦典籍《莊子》、《楚辭》等書中,已見諸記載,而要食氣,則須先行避穀;要避穀,則須先服食藥物。在食氣的過程中,須面向特定方向,觀想所吸食的天地日月精氣,因而食氣和避穀有關,也和導引、存思(觀想)連為一體。

戰國時流行的避穀食氣術,到了漢代依然盛行不衰,見諸記載者,有西漢開國功臣的張良,及漢武帝時的李少君等人。《史記.留侯世家》說張良欲從赤松子游,「乃學辟穀道(導)引輕身」;《史記.孝武本紀》則說李少君以「祠*、穀道、卻老方見上。」再者,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卻穀食氣》方;這些文獻都說明了避穀、導引,為中國古來方士求仙養生之術,並且由戰國至西漢,一直在盛行著,奉行者多。

馬王堆三號漢墓墓主葬於西漢文帝十二年(西元前一六八年),墓中出土的《卻穀食氣》是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導引圖》同寫在一幅帛上,合為一卷,原書無名,係大陸整理該批文獻的小組按其內容所命名,文約四百多字,然約有一半的文字缺佚,或不能辨認。由其內容看,隱約仍可以看出餐食六氣和避穀、導引間之關係,其卻穀食氣法,亦是先由服食藥物做起,先吃食石韋,而後配合呼吸導引,而行食氣。

出土帛書雖然文字有殘缺,但由現有文字看來,顯然是配合朝霞、夜氣、面向東西南北四方,來行吸食天地日月精氣,和東漢王逸注所引的道經《陵陽子明經》所言者相近;帛書中之朝暇、行暨、輸陰、端陽、輸陽、銧光,即是《陵陽子明經》中之朝霞、沆瀣、淪陰、正陽、天玄之氣、地黃之氣(註七);其中帛書整理小組所釋的「輸陰」「輸陽」,如據《陵陽子明經》的「淪陰」看來,則「輸」字疑應作「輪」;「淪」「輪」相通假,作「輸」者乃形近致訛,「輸陰」、「輸陽」應定釋為「輪陰」、「輪陽」。馬王堆的帛書,既是文帝時入墓的陪葬物,其抄寫年代及成書年代,應是在戰國至西漢初。以上是先秦至漢初的食氣說。

先秦的吸食六氣,一直沿襲到六朝;六朝的道經中,論述吸食天地日月精氣等經典,現存者仍多;如《上清黃氣陽精三道順行經》、《上清瓊宮靈飛六甲左右上符》、《太上玉晨鬱儀結璘奔日月圖》、《洞真太上八素真經服食日月皇華訣》等等皆是。但到了六朝時,食氣之法逐漸增多,且受《五符經》及《黃庭經》的影響漸深,有的較重視存思(觀想),有的配合符籙科儀進行,而有許多家的做法,則已不再和六氣說相配,和先秦的食氣說差別漸大;六朝至唐間,在食氣方面,逐漸採行《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下》、《黃庭經內景玉經.常念章》的五芽食氣法,此種食氣法,其後形成了《五靈心丹章》及《老子說五廚經》等道典,此二部道典,後來影響了佛教,說見下。

又食氣之先聲的避穀、導引等說,在道書《太平經鈔.辛部》、《論衡.道虛篇》、《抱朴子.雜應篇》及《雲笈七籤》中均有言及。《抱朴子.雜應篇》中所談到的辟穀法便有一百種左右。這些避穀之法,在實行避穀之前,通常都須先服大藥,然後方能依次進行。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將留待於下文佛典的辟穀術中再論述。

   貳、敦煌出土與避穀食氣有關的佛典

辟穀是食氣的先聲,須先服食辟穀藥物,然後進行斷穀及食氣。敦煌寫卷所出土的佛經中,與避穀、食氣有關的經典,計有:s2673號《佛說三廚經》、s2673號《佛說三廚法》、p2637號《佛說停廚經》、p2637號《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p2637號《湧泉方》、《喫草方》、《又喫草方》、《休糧方》、《出蠱毒方》等。上述這些經典,前兩者為食氣經典,論述五廚食氣法;後面數者為避穀經或避穀方。這些經文,都是文字短小,有的有經題名目及譯經者姓名,有的則僅是提供避穀的藥方而已。今先述避穀,後食氣,分述於下:

    (一)、佛典中之避穀術:p2637號《佛說停廚經》、《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等經的避穀法

   p2637號卷子抄錄了多種文字短小的藥餌避穀之方,其名字依次為:《湧泉方》、《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喫草方》、《出蠱毒方》、《又喫草方》、《佛說停廚經》、《休糧方》等。其中《佛說停廚經》及《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文字稍長,其餘則僅是避穀之藥方而已。由於諸經的性質相同,合述之如下:

  《佛說停廚經》,經文雖短小,但具有佛經的形式。顧名思義,「停廚」即是停止煮食,即是避穀,該經乃是在敘述避穀斷食之法。此經是以誦念佛號、咽津、調息、喫食人參、茯苓等方式,來達到避穀不飢,進而證無生法忍,入佛境界。避穀之說,出自道教,而經中所言者,亦多道家語。

  《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文中所言避穀之方,其所用藥材,合藥方式,避穀後復食之法及禁忌等等,皆同於道經的食藥避穀法;只不過是將中土藥材的名稱,換成梵語來稱呼它而已。

  至於p2637號《湧泉方》、《喫草方》、《又喫草方》、《休糧方》、《出蠱毒方》等五種藥方,則極其短小,前四種為避穀方,後一種為治蠱毒方;所用藥材名稱,施藥服食之法,皆同於中土。今並引錄相關文字,論述於下:

2637號《佛說停廚經》云:

  「凡作此法,若在家,若出家,先於佛前發願,休歇攀緣,淨其身意,令無散亂,觀其心意,亦莫昏沈。舌住上顎,不得作聲,念聞思之五方,並說誘,乃或一遍,口生津波,輕輕咽之,令出入息調持得所物。三日已,小齋寂寞,常當服仁參、茯苓、羹湯助之,或喫一茶梡,啖薄餅。至三日後,小便微赤,欲有睡。過七日後,定成不疑。此法作時,或清齋一日,日中初後,約隨時不飢渴,寒暑之患疾,自後自除。身上宿疾,並皆除遣,心法自變,身輕體虛。離二七日後,夢見天廚,種種香氣,自然不欲世間飲食。但得不食,貪欲息,微妙功德當自發生。茶 □□,不妨助之。三七日後,氣力得實,行步轉輕疾,乃至入佛境界。千萬之永脫無常,得證知無生法忍……若要卻食,先喫飲汁,一兩日後稀粥,便任喫物。此法更有四種護法善神名字,當須浴念,令魔鬼不侵。南無偈伽末,薩波那羅波陀、坡□□羅、伽帝多、羅提伽。」

2637號《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

  「爾時觀世音菩薩告大梵天王:卻後未來,五濁惡世之時,十魔競起,三災八難,刀兵飢饉,草劫諸難生時,若有比丘入於深山坐禪持咒,修無上道,飢火所迫,我為人說妙香丸法,令此比丘永得解脫,不遭水火之難,大小便利,息比斷絕,得如來大圓鏡海,壽千萬歲,獲五神通。妙香丸法,但依經修合。

  毗夜那(防風)  諾迦多(仁參)  必屑  摩那(朱砂)

  達多夜松脂練過  菅眾禹  石餘  朱滕  茯苓  白蜜三兩

  右件藥各一兩,新好者,細搗為末,練蜜為丸,丸如彈子大。若要服時,於佛前禮拜,發至願,當度眾生。用糯米一升、杏仁一合、白臘壹兩,相和煮粥,飽食一頓,後更吞大豆一合、一丸,後用乳香湯下一丸,得八十日。後又服一丸,三十二個月。後更吞一丸,得終身也,永脫飢渴之苦。至須誡貪嗔、五辛、酒肉等物。若力怯時,可餐煮三七顆助之,一月已來,定無疑也。若要開食,即喫葵菜湯轉下,後以香水洗藥,於生土坑內埋三七日,取出。如服,依前法食之。後念天王護身真言……念諸真言及服藥,一年後,身輕目明;二年,諸根通利,大藏經一轉無遺;三年後,疾如風;五年後,水上不沒;七年後,入火不燒;十年,萬病不侵;十年五,肉眼變為天眼;廿一年,知一切眾生心念,如來大圓鏡海,壽命無量,一切無礙,是真沙門也。」

2637號《湧泉方》:

  「此藥清急飢虛渴法。

  油麻二合  杏仁二七顆  鹽花一錢  宣臘三兩

  右件三味藥細研,以火煎臘,化後傾向藥架子內,相和,更研令勻,只於大件便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以津唾下在腹中,能折食止飢。如要且斷食,須不論世方可得。若能要開食,請與米飲藥下卻在水中,卻洗,永神驗也。」

2637號《喫草方》:

  「墨荳一升  蒼朮伍兩

  右件二味,已水煮,欲後乾炒,令黃色。將行,路中有一切草木樹葉,將已食之,滿口。用法,荳五七粒,日喫一切草木,並作荳味,兼能香滑,請各記之。」

2637號《又喫草方》:

  「白朮五兩,十兩亦得右件藥練蜜為丸,丸如彈子大,遇修事時,已升半水化一彈子,化盡為度。已藥水濕節一升荳,炒令乾為度。熱更節盡藥水炒為度。此藥不但年歲亦得。」

2637號《休糧方》:

  「朱砂一分  膩粉一分  金銀箔各二斤  水銀一分

  右件藥並細研如粉,用南白臘消為丸,丸如彈子大。如要喫時,早辰面東,用鹽茶一盞□之,忌熱物。此藥長在腹中,如要開卻,喫鹽湯下來。又,

  不灰木  太陰玄精  白雲母  銀星石  龍腦一分 

  細搗,羅為末,使臘,依前例使用。」

2637號《出蠱毒方》云:

  「荳豉七粒  黃龍腦一分  烏龍肝一分

  右件藥細研為末,都為一服,空腹下。若是先喫著藥,服藥時誦咒即吐出,咒曰:父是蜣蜋巫,母是耶闍鬼眷屬,百千萬,吾今悉識你。真言:唵迦吒,同吒薩娑訶。佛說咒蠱毒真言:唵□婆卓,毗尼婆卓,嗚蘇摩卓,菩提薩訶賀。」

  上述所引p2637號諸避穀食氣方,其中《佛說停廚經》所說舌抵上顎,「口生津波,輕輕咽之,令出入息調持得所物」,即是道教之咽津、吐納法;而避穀藥方中之人參、茯苓,也是中土藥餌常見物。又,《佛說停廚經》所言避穀法,和p2637號《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經文中所言避穀方,皆與道經之說相近。道教經典《太平經鈔》辛部、《抱朴子.雜應篇》、《太清經斷穀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臨字號》)、《雲笈七籤》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六十、卷六十一、卷七十七等等,皆有避穀斷食之方。今舉《雲笈七籤》卷七十七〈驪山老母絕穀麥飯術〉及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氣術〉、卷五十九〈神仙絕穀食氣經〉等相關之文於下,可概見一斑。

《雲笈七籤》卷七十七〈驪山老母絕穀麥飯術〉:

  「黑豆五斗  大麻子一斗五升  青州棗一斗

  右件,黑豆淨水淘過,蒸一遍,曝乾去皮,又蒸一遍,又曝令乾。麻子以水浸,去皮,共棗同入甑中蒸熟,取出。去棗核,三味一處爛擣,又再蒸一遍,團為拳大,又再蒸之,從初夜至夜半,令香熟,便去火,以物密蓋之。經宿,曝乾擣羅為末,任性喫,以飽為度。遇渴得喫新汲水、麻子湯、柏湯。第一服七日,三百日不飢;第二服四日,約二千日不飢。若人依法服之,故得神仙。若是奇人,服即得長生,甚是殊妙,切不可亂傳。若食,犯之損人。如要食,即以葵水為末,煎湯服之,其藥即轉下如金色。此藥之靈驗也。」

《雲笈七籤》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氣術〉:

  「夫服氣斷穀,不得思食,未能自靜,切須捺之。若渴或熱,即煮薜荔湯飲之,即定。湯中著少生薑或煎薑蜜湯亦得。如覺心中滿悶,即咬嚼些甘草、桂心、五味子等並妙……切慎果子、五辛、邪蒿、葫荽、芸薹、椿等,此物深亂人氣,慎勿食之。如能至心,三七日中,可以內視,五臟歷歷在目,神清形靜。行之七日,其效驗也,己自知之……可三十日即自見矣,所謂不寒不熱,不渴不飢,修行至此,世為神人,即吾道成矣。」

《雲笈七籤》卷五十九〈神仙絕穀食氣經〉:

  「既行氣,不復食生菜、五辛及寅也。諸欲絕穀行氣法,食日減一口,十日後可不食二日三日;腹中或悁悁若飢,取好棗九枚,若方寸,朮餅九枚,食之,一日一夜不過此也。不念食者,勿噉也。飲水日可五勝,亦可三勝,勿絕也。口中恆含棗核,令人愛氣且生津液故也。經曰:『道者,*也;愛氣則得道,得道則長生。精者,神也;寶精則神明,神明則長久。』行氣,一名鍊氣;其法正強臥,徐漱醴泉嚥之,醴泉者,華池。,以鼻微微內*,徐引之,莫令大極……長生之道,在於行氣;靈龜所以長存,服氣故也。諸行氣之後,或還欲食者,初飲米汁粥,日增一口,漸加之,十日之後可食淖飯,勿致飽也。」

上述所引三條,第一為避穀術,二為食氣法,第三條則由避穀敘述到食氣。〈驪山老母絕穀麥飯術〉談到了在避穀前,須先服食黑豆、大麻子、青州棗等蒸煮而成的避穀藥丸,然後依次進行,且有特殊的禁忌,不可冒然斷穀。同時在恢復吃食五穀時,也須依照一定的法則進行,其法有多種,而如此經言,則說「如要食,即以葵水為末,煎湯服之,其藥即轉下如金色。此藥之靈驗也。」亦即須先行泄下藥丸後,才能進食。至於〈神仙絕穀食氣經〉則說先日漸減食,以食棗及朮餅止飢,而後行氣;文中之行氣、服氣,都是指食氣;其法忌食生菜、五辛,並在食氣後還食五穀時,說:「諸行氣之後,或還欲食者,初飲米汁粥,日增一口,漸加之,十日之後可食淖飯,勿致飽也。」亦即由避穀至恢復飲食時,須逐步進行,先喝米汁、小粥,按日增加,切不可驟然暴飲暴食。

  將《雲笈七籤》所載諸避穀方拿來和敦煌寫卷佛經之避穀方相比較,不難看出敦煌寫卷佛典所用藥物、煉製、服食之法及禁忌等等,多有雷同或相似於道教者,顯然仿襲道教說而來。其中p2637號《湧泉方》所言:「若能要開食,請與米飲藥下卻在水中,卻洗,永神驗也。」p2637號《休糧方》也說:「此藥長在腹中,如要開卻,喫鹽湯下來。」這些與《雲笈七籤.卷七十七.驪山老母絕穀麥飯術》所載辟穀後欲恢復食穀時,以葵水煎服,使藥瀉出,說法相近。p2637號《佛說停廚經》說:「若要卻食,先喫飲汁,一兩日後稀粥,便任喫物。」其法則同於道教〈神仙絕穀食氣經〉。而道教在服藥後,通常忌食五辛、葫荽等物,這些也見述於p2637號《觀音菩薩最勝妙香丸法》中。

  又,在p2637號所載五種藥方中,其中《湧泉方》、《喫草方》、《又喫草方》、《休糧方》等四種為避穀方,其所用之藥材,如雲母、朱砂、水銀、黑豆、蒼朮、白朮等等;及配藥方式,如蒸熟擣爛,以蜜臘合為丸;以及避穀斷食之觀念等;在在皆同於道教。

至於《出蠱毒方》,雖非避穀藥物,但其方係以藥與咒合用,用以治蠱毒。方中之藥材、合藥方式,亦皆與道教不異。

   (二)、佛典中之食氣術:s2673號《佛說三廚經》及《佛說三廚法》的食氣法

在避穀之後,才能進入食氣。食氣之法,先秦至六朝,論述者多,諸家之法眾多不一。先秦早期所流行者,為吸食天地日月精華的六氣;但在六朝末至唐宋間,所流行的,則似為《老子說五廚經》、《五靈心丹章》及《雲笈七籤.卷五十七.諸家氣法》所載的多種食氣法。食氣,旨在達到不渴、不飢、不寒、不熱、長生成仙。

佛教談及避穀之後的食氣法者,在敦煌出土的佛經中,約有下述二經。其說皆與道教有關。

   1、s2673號《佛說三廚經》

此經經題下有細字云:「西國婆羅門達多羅及闍那崛多等奉詔譯。」闍那崛多,北印度人,於北周明帝武成年(西元五五九年)至長安,死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西元六00年),壽七十八,唐.釋道宣《續高僧傳》有傳。

此經經文短小,正文之後有修持之法。全經以敘述三廚五偈為主,五偈即是修三廚之法門;然全經重點都在說明五偈,三廚反而是點綴。經中以為誦持五偈,可以「令人不飢,湛然長生」。五偈依次為東方長生木偈、南方不熱火偈、中央不飢土偈、西方不寒金偈、北方不渴水偈。五偈依中土五行、五方和長生、不熱、不飢、不寒、不渴等相配屬,顯然出自中土之說。

《佛說三廚經》其中五偈之偈文及修鍊法,乃是抄襲道經《老子說五廚經》及《五靈心丹章》而來。五廚偈文,見諸《老子說五廚經》,而《五靈心丹章》則更以五行五方和長生、不熱、不渴、不飢等相配,並細言誦偈次數;這些都與《佛說三廚經》中所見者相同。

《老子說五廚經》一書,以文獻看,應是六朝時之道經;在當時已甚為世人所重視。今《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是字號》及《雲笈七籤》卷六十一〈五廚經氣法〉,均收錄唐時道士尹愔所注之《老子說五廚經》,經前並有尹愔上書玄宗皇帝之序。《雲笈》本在序文末,題云:「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肅明觀道士臣尹愔上。」《老子說五廚經》的內容,既被北周至隋時的達多羅及闍那崛多等奉詔譯的《佛說三廚經》所抄襲,則《老子說五廚經》一書在北周前當已存在,其撰成年代,至遲應在六朝。又《佛說三廚經》是隋世達多羅及闍那崛多等人奉詔譯的,其書在宣揚五廚偈,也可看出受當時帝王重視的一斑。至於道經《五靈心丹章》,今收錄於《雲笈七籤》卷五十七,疑其是某道經中的一章,其成書年代亦應在北周前。

又,《雲笈七籤.卷五十八.諸家氣法.胎息精微論》「傳服五牙」注云:「五牙者,五行之生氣。《黃庭經》云:『存漱五牙,不飢不渴。』」此句今本《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常念章》作:「存漱五芽不飢渴;神華執巾六丁謁。」(《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人字號》)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上》云:「時念太倉不飢渴,役使六丁神女謁。」(《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人字號》);上述為與五牙服氣法有關之文句。《黃庭經》晉世已有之,則五廚之說,其來有自。而《黃庭經》之說,則可能來自《五符經》。《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下》(簡稱《五符經》)載皇人告黃帝守三一、食五芽之法云:

「泥丸、絳宮、丹田,是三一之真焉;令子守之,則萬毒千邪,不敢傷矣。漱華池,食五芽而不休者,便成仙人矣。吾先師正受此方於九天真王,今書以相授也。存之於口,名曰朱鳥丹;取之於身,名曰真一。此其天寶書文也。向旦密咒曰:

東方青芽:服食青芽,飲以朝華;已咒,舌料上齒之表,*脣漱口,滿而嚥之,三次。咒曰: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飲以丹池;已咒,舌料下齒表,*脣漱口嚥之;三次。咒曰:

中央戊己:昂昂泰山,服食精氣,飲以醴泉;已咒,舌刺舌上玄膺,取玉泉,*脣嚥之,三次。咒曰: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液;已咒,以舌料齒上,*脣嚥之;三輒一叩齒七下,都畢;又叩五下,合三十六下也。次咒曰: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飴;已咒,以舌料舌下,*脣嚥之;三;畢,因以鼻內氣,極而徐放之,令過五以上;真道畢矣。」(《正統道藏.洞玄部.神符類.衣字號》)

  《五符經》,近人陳國符《道藏源流考.五符經考證》以為即是古《靈寶經》,此書即是《正統道藏.洞玄部.神符類.衣字號》所收的《太上靈寶五符序》;其書共三卷,前有序,據宋.賈善翔《猶龍傳.卷五.度漢天師篇》所言,知<序>為張道陵所撰;其書應正名為《太上靈寶五符經》。《抱朴子.辨問篇》說:「《靈寶經》有《正機》、《平衡》、《飛龜授袟》,凡三篇,皆仙術也。」此書既有張道陵撰序,應是東漢世已存在之道書。有關此書年代之詳細考證,請參見筆者所著《周秦兩漢早期道教》第八篇<正機經>,三八五頁至三八九頁,一九九八年六月文津出版社印行。五牙與五廚二者雖有別,但同為向東西南北中五方,行服氣之法,應是出自同一來源;皆是漢世已有之。五廚五芽二者之論述,又見於《雲笈七籤》中。《五牙論》收於《雲笈七籤.卷五七.五牙論第一》,而五廚說的《五靈心丹章》則收錄在《雲笈七籤.卷五十七.服氣論第二》。

  由梵僧多人奉詔譯《佛說三廚經》,及道士為《老子說五廚經》作註、上書唐玄宗,可見道教的五廚避穀食氣法,在隋唐之世,是深受道佛兩教人士及帝王所愛好。

  今將《佛說三廚經》與《老子說五廚經》、《五靈心丹章》主要經文臚列,並論述於下:

2673號《佛說三廚經》:

    「第一慈悲自覺自然廚,第二辟支四果聲聞無思廚,第三非有無非神自然廚。此三廚法若能誦之,令人不飢,湛然長生。……此三廚法,佛垂涅槃時,對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前,八部大眾中,說此過現未來,三世諸佛,常住湛然不動,累劫慈悲天廚法。而說偈言:

  東方木偈: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太,和乃無一和,玄理同玄際。此是長生木偈,誦九十遍。

  南方火偈: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不復思,是事如是持。此是不熱火偈,誦三十遍。

  中央土偈: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隨聚當隨泄。此是中央不飢土偈,誦一百二十遍。

  西方金偈:修理志理志,積修不扶埋,志而不修志,己業無己智。此是不寒金偈,誦七十遍。

  北方水偈:莫將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在莫存心,真則守真淵。此是不渴水偈,誦五十遍。

  此慈悲廚,佛垂涅槃時,對十方一切諸佛、八部大眾中,說此過現未來三世諸佛菩薩自然三廚。常住、不飢、不渴、不寒、不熱、不老、不少,一切聖眾湛然不動,自然三廚。若能受持一天廚名字者,或日日誦之,不念飲食,或逕百日不食,或逕十年百年,或千年萬年,逕微塵劫念之,常住不動,不思飲食,猶如阿彌陀佛無量壽國等無有異也。

  佛告大眾:行此法者,唯須存心信重三寶。能入深山學道者,始可行流此法。若生疑、不信、誹謗之者,不得輒傳,恐生毀謗者,墮於惡道,是故不得亡傳於世。誦東方九十遍,乃至北方五十遍,總成一遍,若未飽者,如上更誦,不過兩遍,即飽不飢不渴。誦偈時皆從寅為初始,至人定,分作四時誦之,遍數多少如前所說。

  又,初欲誦時,宜合口動舌,轉斷默誦,有津液下可咽之,初一日至三日時,或小便色赤,勿以為怪。初誦至第三日,身力極弱,過此三日即得七日溫,七日已後,身力漸強,法成,不宜誦之。百日以來每夢見得世間上味,悉飽之,亦聞天香。滿三百日功力圓備,欲食即食,不食不飢。」

以上所引《佛說三廚經》,除省略七十餘字外,餘均載錄於上,可見此經極短小。經中雖以三廚為名,其實正文並非以三廚為主,三廚與五偈亦無密切關聯,乃撰者硬套上去的。其中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係中土五行生剋說,而所言的五偈偈文,則出自道經《老子說五廚經》,乃道家避穀食氣之重要心法。隋唐之時佛道相爭,佛徒如智顗、法琳之流常誣指道經抄襲佛經,盛氣凌人,而實者佛經之譯文亦多抄襲中土風習及道經之說。今據《雲笈七籤》本所載《老子說五廚經》為主,並以《道藏》本為校,將五廚偈文,錄之於下:

《老子說五廚經》:

「東方:一氣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玄理同玄際。

南方: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不復思(《道藏.洞神部》本子作『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北方:莫將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在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西方: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無己知。

中央: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隨取當隨洩。」

  《老子說五廚經》所言之五廚法,乃是東、西、南、北、中五方食氣觀想法。唐.尹愔對五廚的解釋云:「夫存一氣和泰,則五藏(臟)充滿,五神靜正。五藏充,則滋味足;五神靜,則嗜欲除。則此經是五藏之所取給,如求食於廚,故云五廚爾。」

  將道佛兩教經典相較,不難看出《佛說三廚經》中五偈偈文,抄襲自《老子說五廚經》。但《老子說五廚經》並無提及長生、不飢、不熱、不渴等名稱及誦念之次數;《佛說三廚經》經中以東西南北中五方配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經文後半所言誦偈次數(東九十、北五十、南三十等)、咽津(「有津液下可咽之

」)等等,則是抄自道書《五靈心丹章》。咽津為道教之術法,與佛教無涉。

《雲笈七籤》卷五十七〈諸家氣法.服氣論第二.五靈心丹章〉云:

  「〈五靈心丹章〉,行之十五日,心澄心通;五年,當身心俱通。

  東方長生章: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太,和乃無不和,玄理同玄際。

    右誦九十遍,氣不調,存誦之便調。

  南方不飢章:不以意思意,亦本求無思,意而不以思,是法如是持。

    右誦三十遍,飢時存誦之便飽。

  中央不熱章: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隨取當隨泄。

    右誦一百二十遍,熱時存誦之便涼。

  西方不寒章: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無己知。

    右誦七十遍,寒時存誦之便煖。

  北方不渴章:莫將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存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右誦五十遍,渴時存誦之便不渴。

  所主寒熱等本文如此,然放五臟之義,乃有所乖,唯渴誦北方章是;謂今為魂神不寧誦東方章,寒誦西方章,飢誦南方章,渴誦北方章,熱誦中央章;亦可以五臟行之,以義消息為之。誦既不論早晚,然以子午前為佳。誦五方數畢,即誦《大道讚》一遍:『大道無形,因物為名。乾坤萬品,秀氣乃成。既受新質,惟人抱靈……』此〈五靈章〉既可通五藏氣,每宜通誦之,仍各存藏位,其文有苦寒熱飢渴者,始可別誦章爾。當面向其方坐,閉目澄神,閉口心誦,仍動舌觸料口中,令津液生,微微引氣而嚥之,各入其藏中。此法專行,應至虛惙,兼以符水藥味,則不致羸頓矣。」

  上文中以東方為長生,南方為不飢,中央為不熱,西方不寒,北方不渴。其誦咒之次數,及吞嚥津液等,與《佛說三廚經》說相同,可見該佛經之文字乃抄襲道經而來。又,道佛兩經所言的東方九十、中央一百二十、南方三十、西方七十、北方五十等說,和道教以東方為九氣、中央一氣、南方三氣、西方七氣、北方五氣之說有關,說詳下。

    2、s2673號《佛說三廚法》一卷

  此經與《佛說三廚經》合抄在同一寫卷上,由其經中所言:「其天廚名字有本具說,此本五行偈即是天廚名字,此法南方崛多口決受得之。」顯然是在解釋闍那崛多所譯《佛說三廚經》,因而此經可視為《佛說三廚經》的附屬經典,經中旨在敘述修行《三廚經》的儀軌法門。其修持法與用語,多取道教說。今錄相關文字於後:

2673號《佛說三廚法》:

  「其天廚名字有本具說,此本五行偈即是天廚名字,此法南方崛多口決受得之。一言得之土,三言得之火,五言得之水,七言得之金,九言得之木。東方木九十遍,南方火誦三十遍,中央土誦一百二十遍,西方金誦七十遍,北方水誦五十遍。從九十至北方五十遍,總成一遍,若未飽者……(底下文字與《佛說三廚經》後半經文文義相近,茲略去。)」

  道教以天地生成之數為:東方九,南方三,中央一(十二),西方七,北方五。《太上靈寶天地運度自然妙經》(《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人字號》)云:「道言:太上靈寶先天地而生,然後有天地。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極於九。」道經《太上靈寶五符序》、《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太上靈寶諸天內音自然玉字》等經,都曾談到五方天:東方九*青天,南方三*丹天,中央一*黃天,西方七*素天,北方五*玄天。至於五方帝之官將士從(眷屬神),則《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言:東方蒼帝,衣青,從神甲乙,官將九十萬人。南方赤帝,衣赤,從神丙丁,官將三十萬人。中央黃帝,衣黃,從神戊己,官將十二萬人。西方白帝,衣白,從神庚辛,官將七十萬人。北方黑帝,衣黑,從神壬癸,官將五十萬人。經中所言官將之數,和其方之數(九、三、一、七、五)相配合,而與五廚偈之誦偈次數相同;可見《五靈心丹章》及《佛說三廚法》中誦念五方偈之次數(九十、三十、一百二十、七十、五十),乃是由道教說而來。又,《佛說三廚法》云:

  「平旦,向於辰地,鳴天鼓二七下,食玉漿。是諸善男子善女人,欲行此三廚法者,先於齋戒,至心,然(燃)無價名香,至心密念前件廚神名字,作禮懺悔,乞祐助廚,禮作四十九禮,如是已,了了別識其形名,然後誦偈,若直誦偈一百日,一百日不飢……

  四戊四己腸堅塞  四壬四癸不用食。

  六甲六丁太倉盈  五庚五辛五藏貞。

  仙人玉女事我神  天官行廚供養身。

  使我顏色常充悅  延年益壽數萬年。」

  上文「仙人玉女事我神」以下四句,為s2673號所無,係據s2680號卷子補入。其中「平旦,向於辰地,鳴天鼓二七下,食玉漿。」,為道教術法,道教以叩齒為鳴天鼓,以咽津為食玉漿。有關道教叩齒、咽津法,參見《雲笈七籤》卷四十五〈叩齒訣〉、卷五十七〈五牙論〉,及拙作《道教與密宗》一書下篇第四章,一九九三年四月,新文豐出版公司發行。又,文中六甲六丁,仙人玉女,皆道教之稱;而此經中「天官行廚供養身」之觀念,亦出自道教,道經《太上三五正一盟籙》卷六〈太上正一八卦護身籙〉有「天廚供我,紫雲蓋我,神藥治我」之語。總之,全經所言,跳脫不出道教的名相、術法。

      參、結語

避穀的目的,在於求仙,其法是不食五榖而食氣,並借由食氣而求長生。食氣之說,早在周世已見諸文獻,《莊子.逍遙遊》、《楚辭.遠遊》、《呂氏春秋.必己篇》等篇,都曾述及。食氣方能不死;而要食氣,則須先避穀,避穀乃食氣之先河;要避穀,又須先服食藥物,也須明白導引行氣術。

在食氣的過程中,必須面向特定方向,觀想所吸食的天地日月精氣,因而食氣和避穀有關,也和導引、存思有關;漢世的《陵陽子明經》(王逸《楚辭.遠遊》注引)即是此方面的專著。而《呂氏春秋.必己篇》載單豹不食穀實,《史記.留侯世家》、《史記.孝武本紀》載留侯張良、李少君、漢武帝都曾愛好避穀術;近世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也有《卻穀食氣》方,這些都說明了避穀食氣,為中國古來方士求仙養生之術,並且在先秦及西漢世已極盛行。到了六朝,食氣方面,逐漸受《五符經》及《黃庭經》影響,漸由吸食天地日月精氣之六氣法而改採吸食五芽五臟真氣之食氣法,由此而形成了《五靈心丹章》、《老子說五廚經》等道典,這種食氣法,後來也影響了六朝至唐這一時期的佛教。

導引吐納、避穀、食氣,為中國古來方士求仙之重要法門,歷代道教徒沿承不絕。佛教傳入中國後,佛徒如曇鸞、達摩、智顗者流,都曾採用道教導引吐納之法,以之糝入佛教禪坐法中;智顗並以道教吐納六字訣來治五臟病。曇鸞服氣法,見引於《雲笈七籤.卷五十九.諸家氣法.曇鸞法師服氣法》;達摩服氣法見於《雲笈七籤.卷五十九.諸家氣法.達磨大師住世留形內真妙用訣》;以道教吐氣六字訣來治病的,見於智顗《摩訶止觀》卷八上。

至於在敦煌出土的佛經上,因受道教影響,而出現了不少的避穀、食氣之方。在避穀術上,佛典中不論避穀藥丸所用藥材、合藥方式、服食之法,以及服藥禁忌等,都與道教相同。在食氣法上,西國婆羅門達多羅及闍那崛多等奉詔譯的《佛說三廚經》,則抄襲了道教《老子說五廚經》中食氣心法之五廚偈,以及《五靈心丹章》之五方五行、天地成數之說、咽津之法。而《佛說三廚法》也援用了道教叩齒、咽津、六甲六丁等名相及術語。將道、佛二家之避穀、食氣法相比較,自可看出佛教之說乃抄襲道經而來。

註一:李頤之注,見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引。

註二:《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一書,一九九0年八月台灣文津出版社刊行;兩種導引之區分,見該書二七九至二八五頁。

註三:「熊經鳥伸」等三句,見於《淮南子.精神篇》。

註四:《引書》的抄寫年代,據彭浩《張家山漢簡引書初探》一文,以為至遲不會晚於呂后二年(西元前一八六年),則其成書當在先秦或秦世。彭文,見一九九0年第十期《文物》。

註五:《神農經》曰:「食穀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教誡篇第一》引,《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臨字號》);《淮南子.墬形篇》:「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又,王充《論衡.道虛篇》:「道家相誇曰:『真人食氣,以氣而為食。』故《傳》曰:『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

   上述食氣、食穀之說,據道經《三洞珠囊.卷四.絕粒品》云:「《道基吐納經》云:蓋聞八公有言:食草者力,食肉者勇,食穀者智,食氣者神,聖人不食者不死也。」以為此說出自淮南王的賓客八公之徒,但牟子《理惑論》將此語稱為聖人所云:「食穀者智,食草者癡,食肉者悍,食氣者壽」;牟子既稱出自聖人所說,或許食氣、食穀之辯,當是古語,不是出自《淮南子》與八公。

註六:關於屈原的卒年,說法有多種,或說死於頃襄王三年,或說死於頃襄王二十一年,此採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之說。

註七:帛書的端陽,即是正陽;行暨,即是沆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澎濞沆溉」《索隱》:「溉,亦作『瀣』。」帛書的輪陰,即是《陵陽子明經》的「淪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