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羅文華

中國藏學
1995年第一期(1995.02)
頁89-97

©1995 中國藏學出版社
北京市


 

 

頁89

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中國藏學1995年第一期(1995.02)

  由瑪爾巴和米拉日巴等創立的藏傳佛教噶舉派,特別注重口耳相傳的密法修習,且形成了眾多的支派,影響很大,在元代就已經引起中央的注目。[1]噶舉派中最重要的支派之一噶瑪噶舉派首創活佛轉世制度,其子系的一支黑帽系()的活佛轉世制度影響深遠,二世活佛噶瑪拔希()就曾受忽必烈與蒙哥的先後召見,雖然因與元帝忽必烈發生矛盾而遭放逐,但該派勢力並未因此受影響,反而在明代達到極盛,永樂五年(公元 1407 年)哈立麻入京受封大寶法王就是重要標誌之一。[2]

  哈立麻[3]為黑帽系五世活佛,法名卻貝桑波(1384─1415)。他 7 歲正式出家,10 歲便開始修習密法,20 歲左右已開始四處傳法,名聲漸著。《清涼山誌》[4]稱讚他“道懷冲漠,神用巨測,聲聞於中國”。成祖“在藩邸時,素聞其道行卓異”。永樂元年二月乙丑(1403.3.10)遣中官侯顯、僧智光到拉薩南浪子地方的粗樸寺徵召其入京。[5]他先遣人進京進貢,然後親隨二人進京。關於此次進京的原因,從成祖給哈立麻的邀請信來看,主要是請他到南京為已故的明太祖及馬皇后舉行荐福儀式。[6]但實際上存在著政治背景。王森先生認為:“明帝室對藏族地區的政策是多封眾建,優於貢市之利,使他們都和明帝室保持著直接的關係;同時,又在甘青一帶‘嚴羌胡之隔’以防蒙藏聯合並力內侵,來維持並鞏固他對漢藏地區的統治”。[7]哈立麻代表的噶瑪噶舉派在康區影響廣泛,正是明廷的重要團結對象,而哈立麻也欲藉明之封號進一步擴張自已的勢力和影響,遂有此行之實現。

  哈立麻一路傳法,於永樂“四年十二月始與其僧偕來,詔駙馬都尉沐昕迎之”。[8]二月乙酉(2 月 1 日)至京,“帝延見奉天殿,寵費優握,儀仗鞍馬什器多以金銀為之,道路烜赫”。[9]永樂五年二月庚寅(1407.3.14)即“二月初五日”,“尚師哈立麻奉命率僧於靈谷寺建普度大齋,資福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同年三月丁巳(4 月 10 日),“封尚師哈立麻為萬行具足十方最勝圓覺妙智慧善普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10]並賜名如來(藏文稱“得銀協巴”()。終明之世,大寶法王為黑帽系活佛世代襲。大寶法王的封號首見《元史•釋老》,曾是元帝室給薩迦派祖師八思巴的封

 

 

頁90

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中國藏學1995年第一期(1995.02)

號,是有元一代賜予西藏大德的所有封號中地位最高的一個。可見明朝廷對噶舉派的重視程度。三月丁卯(4 月 20 日)辭別南京往五臺山。成祖再三挽留不住,乃賜鑾輿族幢傘蓋之儀,遣使衛送於五臺山大顯通寺。更敕太監升重修其寺。[11]……次年四月庚子(1408.5.17)如來大寶法王哈立麻辭歸,賜白金、彩帛、佛像等物,仍遣中官護送”。[12]永樂十三年(1415)卒,年僅32歲。

  此長卷主要是哈立麻在南京靈谷寺建普度大齋的紀實。靈谷寺“在都城(指南京)東鐘山左獨龍崗麓,離朝陽門十里”。“宋元嘉中僧寶志建”,“梁天監十三年,武帝為志公建塔于山南玩珠山前,名開善精舍,更為寺。唐乾符中改寶公院,開寶中改開善道場。原文中乾符”“開寶”的年號顛倒,原文如此,疑為“乾封”之誤。引者注宋太平天國五年改太平興國寺。慶歷二年府尹葉清臣奏改十方禪院,尋復寺額。國初名蔣山寺。因塔遮宮禁,洪武十四年敕改今地,賜額靈谷禪寺,葱蔚深秀,中宏外拱,勝早天色。山門敕書第一禪林寺”。[13]此寺不僅是歷代名剎,而且洪武帝生前親自策劃遷移修繕,並敕寺額,堪為普度大齋道場。畫面上除大寶法王的建好事壇場和寶樓外,還另有三座殿,與《首都志•附圖》中“明靈谷寺景”對照,五座殿的名稱大致如下:

  第一殿是著名的無量殿,純用磚砌,不見樑柱,五楹;其後是五方殿;再其後是大法堂,法堂後即大寶法王建好事壇場之所在,壇場後為寶公塔。壇場與寶公塔之間有長廊相連,附圖”上不見,當為做法事時臨時所加。壇場右上側是大寶法王的寶樓,為三層高樓,“附圖”中僅見“法台基”,五楹,無建築物。畫卷上各殿位置、殿堂的形式均與“附圖”十分契合,反映了此畫具有可靠的寫實性。[14]

  整個畫卷長達 50 米,寬 0.66 米,共由 49 組畫面組成。每組畫面前都有依次用漢、察合台文(古維吾爾文)、回鶻文(?)、藏、回鶻式蒙古文五種文字門[15]書寫的內容提要。這種多文種字體的對照書寫形式,從很早即已出現。著名的唐蕃會盟碑就是藏漢文對照,在敦煌發現過五代時期梵、藏、漢、回鶻四體文字的六字真言,元代著名的莫高窟造像碑及北京居庸關碑都是梵、藏、漢、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西夏文六體文字,還有乾隆年間的《五體清文鑑》(滿、蒙、維、藏、漢)等等。明永樂距元亡國不遠,此圖未用八思巴蒙文,可見元廷推廣的這種文字沒有多少生命力。此畫畫面按時間序排列。從永樂五年二月初五至十八日逐日描繪各種祥瑞異景至法事圓滿。另外又從三月初三日至十八日,描繪了賜封哈立麻及其去往五臺山後靈谷寺再現種種祥瑞的情景,但不是逐日而記。第 49 幅結束較倉促,似乎並不完整,以後的恐因年久而佚失了(可以對照閱讀文後附“畫卷題記文字”)。

  最早提到此畫的是清駐藏大臣松筠撰述的《衛藏通志》一書:“前藏西北山後大寺,住錫噶爾瑪巴瑚圖克圖,係黑教喇嘛,雲南人也,即明時所謂哈立瑪者。藏手卷一軸,長二十餘丈,乃繪永樂初哈立瑪誦經靈谷寺圖”。[16]這裡的“前藏西北山後大寺”即指粗樸寺,可見此畫原藏粗樸寺。蒙王堯先生告知,1959 年西藏文管會進行文物普查時,才將此畫由粗樸寺移存于拉薩的羅布林卡。

  此畫的創作時間雖然並無確切的材料可以證實,但大致可知不應晚於永樂時期。首

 

 

頁91

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中國藏學1995年第一期(1995.02)

先,據圖中第一部分題記:“大明皇帝迎請如來大寶法王大善自在佛哈立麻巴領天下僧眾於靈谷寺修建普度大齋,薦揚皇考太祖高皇帝、皇妣孝高皇后,普度天下一切幽靈”。直呼大明皇帝”而不注明“成祖”,且稱“皇考太祖高皇帝”、“皇妣孝慈高皇后”這顯然是永樂時期的口吻。其次,可確認是賜封“大寶法王”後所繪,而且逐日記敘,詳明清晰,應是在法事後不久,極可能是在哈立麻去五臺山後至辭歸之前這一時間內完成的,然後隨哈立麻辭歸帶回西藏。

  關於此次薦福所現的種種祥瑞,僅在有限的幾種書裡提到──《明史•西域傳•大寶法王》云:“帝躬行香,於是卿雲、甘露、青鳥、白象之屬連日晉見”;《明史•宦官傳•侯顯》亦云:“或言卿雲、天花、甘露、甘雨、青鳥、青獅、白象、白鶴及舍利祥光連日晉見,又聞梵唄天樂自空而下”……;《中國佛寺志•南京》中收錄的永樂五年《御制靈谷寺塔影記》,生動地記敘了大寶法王往五臺山之後,永樂帝親到靈谷寺再見塔影重現的情景,對所見所聞作了詳盡的描寫。(參閱錄文〈19〉)

  法事從二月初五日始至十八日圓滿,共十四天(與《明史•西域傳•大寶法王》中所記命建普度大齋于靈谷寺七日”不合,其他書上也未見“七日”之說,應是《明史》誤記)。畫卷逐日記載了“五色毫光出現”、“雨天花”、“霄漢中寶蓋幢幡飄揚”、“降甘露”、“阿羅漢浮空而來”、“青鸞、白鶴鶣鶣躚翔集”等瑞相。從三月初三日至十八日改為擇日記敘,如“三月初三日”賜封哈立麻;“初四日大寶法王詣闕致謝”;“初五日駕幸靈谷寺設齋供”(即前所說“帝躬行香”);“十三日如來將遊五臺山,……是日早發靈谷寺”等等。由此可知,“帝躬行香”是設普度大齋和賜大寶法王以後的事。

  畫面中常常出現的五色毫光,是西藏唐卡中表現神異景象的慣用手法,而漢地繪畫中極少使用,它顯然是受藏族繪畫藝術影響的結果。漢文的《佛說阿彌陀經》與藏文的《聖極樂世界莊嚴大乘經》[18])本是同一部經,描繪了過去佛阿彌陀佛所居住的西天極樂世界的聖景,《阿彌陀經》云:“而嚴飾之池中,蓮體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藏文中還加了金色金光)“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土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體”;“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二經的描述出入不大,畫上的種種祥異與之一一相應。可想而知,畫家是根據流傳甚廣的阿彌陀經加上當時的種種傳說創作的。超度亡靈上西天極樂世界,是佛教信徒極自然的嚮往,帝王也不能免。

  此外,畫面上出現的樓閣、山丘、青松、人物及靈芝狀的祥雲都有濃重的漢風;連環畫式的布局與西藏唐卡中順時針布局風格也迥然不同。畫中人物有漢地僧俗、西部僧人;加之用五種文字書寫的內容,並稱哈立麻在南京建道場時“齋天下僧二萬餘眾”,表明吸引了多民族的僧俗前來頂禮,在當時是一件十分轟動的事件。[19]但是史書上對此事頗有微詞,《明史•西域傳》云:“時帝惑近習言……閣臣梁儲等言:西番之教邪妄不經。我祖宗朝雖遣使,蓋因天下初定,藉以化導愚頑,鎮撫荒服,非信其教而崇奉之也”。很代表了當時漢族士大夫的正統思想,故漢文書籍中對此事之記載很不熱心,而此畫正好彌補了這一空白,堪稱珍品。

 

 

頁92

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中國藏學1995年第一期(1995.02)

附:畫卷題記文字

漢文部分:

  1、大明皇帝迎請如來大寶法王大善自在佛哈立麻巴領天下僧眾於靈谷寺修建普度大齋,薦揚皇考太祖高皇帝、皇妣孝慈高皇后,普度天下一切幽靈。自永樂五年二月初五日藏事之始,有五色卿云絢爛紛騰湧凝聚,狀若如意。復有舍利見光塔頂,如明月初升,皎潔流動。又見金色光二道。

  2、初六日,鉢雲滿空,見無量阿羅漢自西南乘雲而來,從者或陷或顯。少焉,天花飄舞,瓊葩玉蕊,悠揚交映。既而五色毫光起於壇殿,復有羅漢數十,持錫捧鉢,頂笠執拂,翱翔雲端。

  3、初七日,甘露降,色如凝酥,味香而美。俄五色雲見,金枝玉花,璀璨熠燁。

  4、初八日,五色毫光起自西南,貫於東北,天花翻飛,甘露溥降。復有五色毫光起於如來寶樓,騰空而上。

  5、初九日,復雨天花,下甘露,見寶蓋,幢幡飄揚霄漢。又有五色毫光起於如來寶樓。
  初十日,甘露降,味甜如飴。有五色毫光騰霄直上,舍利三見於塔頂,狀如妣珠吸月,海波浴日,下上旋繞,光輝洞見。復見阿羅漢不可數計,浮空而來。有僧十餘,頂包持錫過市,亦往靈谷赴供市,人見其長眉廣顙,精神清絕,怪而隨之,至第一禪林,莫知所在。

  6、十一日,五色雲見,天花環墜,甘露復降。檜柏生金色花,其狀如蓮,千葉聯縱,自然奇妙。有五色毫光,萌覆壇殿。

  7、十二日,有天花大如錢許,彌滿虛空,繚繞飛舞。是夕,佛頂見紅光,狀如虹霓相連,燭見毫發。有五色毫光環于如來壇殿,塔頂見舍利一,猶旭日東昇,周回上下,傍照草木,榮華增色,己而復然。

  8、十三日,慧光二道,一達孝陵,一達皇城。復有五色圓光,環於壇殿及如來所居寶樓。旋見天花飛達齋幄,風日和暢,瑞雪繼下。晚有寶光自塔殿起,光中見塔影,有僧赤腳,貌甚奇古,身披百衲,左手執衣,右手攜履,步行如飛,人見狀異,隨而視之,至於佛殿前,倏忽不見,遍求之不得,少焉見於雲瑞。

  9、十四日,有青鸞、白鶴遍空旋舞,五色祥雲擁日,既而款,“繞壇上變幻不一。復有圓光,環如來所居寶樓。少項,又有金色光一道騰霄直上,復有紅光籠罩,逾時不散。日既夕,有毫光,五色中見壇場境界,復見菩薩像十餘,東西相向而行,四幡竿上俱見金光。

  10、十五日,五色毫光見如來壇殿及所居寶樓,既而凝結若蓮花,叢擁久之。復遍見五色毫光及祥雲,內見金仙像一。有白鶴浮空而來,回旋飛舞。少頃,有白光一道,經如來所居寶樓而東。至晚,塔殿及天王殿俱見毫光,又有圓光二道交相輝映。

  11、十六日,塔殿及如來所居樓見五色毫光祥雲,五彩天花遍下,充滿孝陵,彌布皇城。

  12、十七日,寶塔見無量光,其色五彩,覆萌壇殿。夜二人立幡竿上,既而有雲從西南來,見僧二於雲瑞,鞠躬合掌,復有雲差,少見一僧亦鞠躬合掌隨至,俱向壇殿,下而復上,後忽不見。復有五色毫光三道起西南。經壇殿亙東北,有白光一道自東直起如來所居寶

 

 

頁93

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中國藏學1995年第一期(1995.02)

樓,又見五色毫光。

  13、十八日,齋事圓滿。月青鸞、白鶴群飛翩躚,交錯旋舞,天花飄空,卿雲四合,瑞氣蔚,甘露眩珠,靈風瀏瀏,萬神畢聚。復有祥雲,如龍如鳳如獅如象如寶塔。至夜,山門兩幡竿上距數丈餘顯天燈二,其赤異常,朱汞砂不足以擬其萬一,光彩四達;遙見燈影中有乘青獅、白象而來者,瓔珞珠佩煥然燦麗。少頃,塔頂舍利畢見,光輝朗耀,交徹天燈,忽聞梵唄空樂,音韻清亮,絲竹交作,金石合奏,響振壇殿,及入殿聆之,則其音聲宛在空中,如是良久乃止。未幾,普見金色世界。

  14、三月初三日,褒崇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並齋天下僧二萬餘眾於靈谷寺中,有慧光五色自西貫於東,煥如虹梁,其長竟天。復見祥雲,光華煥爛,變化流動,天花屢見,復有霞光,覆萌塔殿及如來寶樓,樓上見五色毫光三道,既而復見白毫光一道,金光三道。

  15、初四日,如來詣闕致謝。是日,見青白毫光五道,復有五色毫光覆萌如來寶樓。樓上復見白毫光二道,又有五色毫光覆萌塔殿。復有二鶴交舞其上。

  16、初五日,駕幸靈谷寺設齋供。是日,現五色毫光,復有卿雲五色及金光輝映日下,如來寶樓見五色毫光,己而復見金色毫光。其夜復有紅毫光起於南方,洞煥壇殿。

  17、十三日,如來將遊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之所。是日早發靈谷寺,五色毫光見於西北,紅色毫光起於如來寶樓,塔頂見金色光一道,壇殿見五色光三道。

  18、十五日,命僧閱頌大藏經,祝贊知來。五色雲天,天花彌佈,二鶴翔舞,寶光交映。是夜,空中有聲如法樂宣奏,良久乃己。

  19、十六日早,西龐見塔影二大一小。大影五級,自塔座至寶瓶高一丈一尺;小影五級,自塔座至寶瓶高五尺餘。光彩絢爛,金色流動,甘露降於娑羅香,毫光遍見。

  20、十七日,見五色毫光八道,復有青白紅毫光一道起於東北,黃色毫光覆萌塔殿,五色毫光見如來寶樓。

  21、十八日,青色毫光起於西南,金色毫光起於如來寶樓既而又見金光祥雲。

 

藏文部分:

 

 

頁94

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中國藏學1995年第一期(1995.02)

 

 

頁95

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中國藏學1995年第一期(1995.02)

 

 

頁96

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中國藏學1995年第一期(1995.02)

 

 

頁97

明大寶法王建普度大齋長卷

中國藏學1995年第一期(1995.02)

 


注:

〔1〕見《西藏中世紀史》(意)杜齊著,李有義、鄧銳齡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1980 年 7 月。頁 13。

〔2〕〔7〕見《西藏佛教發展史略》,王森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 6 月。頁 109。

〔3〕〔17〕《穹廬集》,韓儒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 11 月。書中《明史烏斯藏大寶法王考》一文認為:“哈立麻當為人名上所冠之 Karma(即‘噶瑪噶舉’之噶瑪)一字音譯,徒眾稱 Karma ─ pa,為噶哩麻巴對音。故成祖所請及孝宗時遣使入貢者,均非人名也。……哈立麻之名,殆間接由蒙文譯出。因蒙文屬阿爾泰語素,元音和諧律遵守甚嚴,凡遇藏文 Kaga 等音,一律讀為 gagha,元明間譯 gagha 為合、哈”。

〔4〕〔11〕見《清涼山志》,明釋鎮澄撰,康奉、劉可興、李宏、周南校點,中國書店出版,1989 年 12 月,頁 82。

〔5〕〔10〕〔12〕《明實錄藏族史料》第一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年 12 月。頁 116;頁 131─132;頁 137。

〔6〕《國外藏學譯文集》第二輯,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年 3 月。

〔8〕《明史•西域傳•大寶法王》,中華書局,1974 年 4 月。

〔9〕《明史•宦官傳•侯顯》。

〔13〕見《中國佛寺志三•南京》之《金陵梵剎志》卷三,台北明文書局印行,1980 年。

〔14〕見《首都志》及“附圖”,柳治徵等編,正中書局中,民國二十四年初版。

〔15〕《四譯館館則》,明郭 編,清乾隆年間刊行。據該書卷七,四譯館分別負責:韃靼館(八思巴蒙文為主),回回館(譯古維文、回鶻文、回鶻式蒙文等為主),西番館(譯藏文),西天館(譯梵文)。《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年出版)中列舉了上面提到的各種古文字的圖版,亦可參閱。

〔16〕《西藏志、衛藏通志》(合刊)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年。頁 184。

〔18〕漢文《佛說阿彌陀經》,乾隆丙午五月皇六子抄本;藏文《聖極樂世界莊嚴大乘經》見北京版諸經部,第 64 筴;德格版五十一遍帙。

〔19〕見畫卷文字抄錄第 14。

〔本文責任編輯 央珍〕


  作者羅文華 江西南城縣人,1967 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現任故宮博物院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