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資訊館
杜正民=Aming Tu
aming@chibs.edu.tw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頁31-45

©2002 中華佛學研究所
臺北市


 

 

頁31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目次

一、前言
        「真實虛擬」與 「網路空間」

二、佛典電子化
        佛典的定義及佛典電子化的時代意義

三、現況
    1. 國際佛典電子化的發展現況
    2. 漢文佛典電子化現況
    3. 兩岸佛典電子化現況
        1) 大陸
        2) 台灣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佛學數位博物館-玄奘西域行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4. 兩岸異同 舉例說明
        1) 台灣華文佛教網路資源
        2)大陸華文佛教網路資源
        3)海外華文佛教網路資源

四、發展
    1. 未來發展:以中華佛學研究所為例
    2. 佛學與資訊科學整合的課程規劃草案

五、結語
        網絡宗教文化傳播的特色與優勢、危機與轉機

摘要:

        隨著近年來資訊革命方興未艾,佛教舊有的傳播途徑與經典保存方式也面臨網路風潮的衝擊。本文以兩岸佛教現況為藍本,分析網絡宗教傳播的特性與今後發展之展望。期待能在「真實」與「虛擬」共構的現實世界中,透過網路科技突破時空的侷限,證成「網路淨土」的實現。

 

關鍵詞:佛教網站、網路文獻、佛學資料庫、電子佛典、真實虛擬、網路空間

 

 

頁32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一、 前言

 

「真實虛擬」與 「網路空間」

        從一九九四年美國政府提出「全國資訊基礎建設」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計劃,日本電信委員會 (Telecommunication Council) 提議邁向21世紀的「智識創造社會」(Intellectual Creative Society),法國提出「資訊高速公路」(Autoroute de l'information) 計劃;進而,於一九九五年初,七大工業國在布魯塞爾召開的高峰會議,討論轉型進入「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 的特別議題起,全球即進入所謂「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 的網路文化中,宗教文化自然也不可避免的陷於此「境」。

        然而,Manuel Castells 卻認為目前討論的網路「虛擬實境」,事實上應該是虛擬了我們現實的「真實虛擬」(real virtuality):

        每一種文化表現都來到這個連結了一個巨大的、非歷史的超文本、呈現了溝通心靈之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數位式宇宙之中。它們由此建構了一個新的象徵環境,它們虛擬了我們的現實。[1]

        也就是說,他認為人類只是存在象徵的環境中,並透過此象徵環境行動。是以,發展至今的超文本 (hypertext) 多媒體電子溝通系統,以歷史特性而言,並非是「虛擬實境」,反而是建構了「真實虛擬」。因為,現實 (reality) 總是虛擬的、現實總是透過象徵而被感知的,一切現實在感知上都是虛擬的。

        這溝通心靈的數位化新象徵環境的概念,Margaret Wertheim 則從宗教與網路的關係作了更大的發揮。立足於西方文化歷史的觀點,她先以空間的演變史,解說網路空間替代瀕臨崩潰的基督教宇宙觀的可能性。並以「空間;場地;界」的概念,從但丁《神曲》說明中古時代「地獄」、「煉獄」、「天堂」基督教信仰的「靈魂空間」 (soul-space) ,進而探討科學家的「物理空間」 (physical space)。最後,則從「物理的資料空間」轉化成「互動溝通的精神」「網路空間」(cyber space),開展為「人類集體的精神舞台」的「場所」,這種新空間亦稱為「網路的靈魂空間」(cyber soul-space),進而著者則以「網路烏托邦」(cyber-utopia) 的國度作為結論。[2]

        西方在人人皆可進入「網路天國」的信念下,電腦網路信徒開始在新興的數位科技中尋找「天


1. Manuel Castells,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6.《網絡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等譯,台北:唐山,1998,頁382。

2. Margaret Wertheim, The Pearly Gates of Cyberspace: A History of Space from Dante to the Internet, New York: Norton W. W. & Company, 1997. 《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薛絢譯,台北:商務,1999。

 

 

頁33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國般的空間」,網路宗教的新文化開始興盛。東方的宗教文化在網路上也有相當的發展。因篇幅所限,本文擬以佛典電子化及佛教網路資源為標的,作一簡單的探討。

二、佛典電子化

 

佛典的定義及佛典電子化的時代意義

        近年來,由於大眾的努力,網路上結集了不少佛教經典,及各式各樣的佛學資源與佛學資料庫,希望能透過網路傳播佛法,並利用電腦功能拓展佛典的應用範圍及閱讀方式,讓更多人同霑法益。因此,對於「佛典電子化」一詞,本文擬採廣義的解釋,亦即包含佛教藏經的電子化、所有當代佛教典籍的電子化與佛學網路資源等。

        首先,簡介國際佛典電子化現況,進而約縮至兩岸漢文佛典電子化的現況及台灣未來的發展與計畫。

三、現況

 

1. 國際佛典電子化的發展現況

        國際佛典電子化現況,當可以國際「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lectronic Buddhist Text Initiative, EBTI)為代表,該會由世界各國從事佛學電子化的學術單位與佛教單位所組成,是一個不附屬於任何團體的開放性組織。其會員則是對新挑戰有興趣者,並希望藉此機會將電子科技引進人文學科領域中,以助益從事佛典電子化的工作者。

        雖然 EBTI 會員所進行的各項計畫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各國的與會代表都有著相同的目標,就是運用數位化的媒介作為經文分類、搜尋、檢索的工具,以作為學者的研究及宗教團體傳播與保存經典之用。目前 EBTI 的會員中,有很多保存文獻與佛學資料建構為主的計畫,可分為下列幾大項:[3]

        一、檔案資料庫(Archives

        二、漢文佛典(Chinese Texts

        三、梵文、巴利文佛典(Sanskrit, Pali Texts


3. 相關資料請參照杜正民,〈世界電子佛教集市〉,《世界宗教文化》季刊,第22期/20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0.06,頁12-14。及〈電子佛典發展概況〉,《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第15卷第13期,1999.06,頁114 -116。

 

 

頁34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四、藏文佛典(Tibetan Texts

        五、韓文佛典(Korean Texts

        六、電子字辭典(Dictionary Projects

        七、各國電子佛典計畫(Projects

        八、其他(Others

 

2. 漢文佛典電子化現況:

        上述項目中又可細分許多子計畫。今以漢文佛典電子化為例,則有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及台灣等地在進行各項佛典電子化的作業。

        漢文佛典電子化的作業,早期以韓國的「高麗藏計畫」及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原典資料庫」的作業為主,其他則多為美洲與歐洲學者進行的個別子計畫。[4]

3. 兩岸佛典電子化現況

 

1) 大陸

        而大陸方面,則有方廣錩於1997 EBTI 會議,針對大陸佛教文獻電子化的現況做報告。根據他的報告,雖然大陸從1986年就開始成立「漢文佛教藏經」的單位,但是在早期的工作中遇到很嚴重的技術問題與缺字問題,進度較慢。已經完成有106卷。同時,也進行下列四大計畫:

    (1) 建立一個與「觀音」有關的多媒體的文字、文物、圖像等資料庫,並且計畫在完成這個資料庫之後,就將其做成光碟。

    (2) 建置一個佛教文化的資料庫,包含有繪畫、手稿與儀軌等。這個計畫已經進入輸入的階段,而且目前已完成有十二萬張的圖片。

    (3) 把上面的計畫完成後置於網路上。

    (4) 輸入明版的大藏經,包含圖表與索引等。同時並開始根據不同朝代輸入不同的佛教文獻,並建立詞彙等工作。[5]


4. 因各項子計畫良多,無法一一敘述,詳情請參照前註諸文。

5. 本段摘錄自杜正民,〈當代國際佛典電子化現況: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BTI)簡介〉,《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5期,1998.09,頁28-39。

        自1998年後,大陸有相當多的網頁建構,如佛學研究、中華佛典寶庫、佛教導航、中國佛教信息網、佛教電子期刊等網頁資料及樓宇烈的《維摩經疏注 》光盤、 河北禪雜誌 --《禪》刊 60 期全文資料庫光盤 、王雷泉的《佛學論文網路》與 吳言生的《禪宗典籍全文資料庫 》等進行中的計畫。

 

 

頁35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2) 台灣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方面,歷年來,則有早期台大釋恆清教授創建的「佛學網路資料庫」(目前更名為「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由台灣大學與中華佛研所共同維護與建構) [6]參與 EBTI 各屆會議。

 

佛學數位博物館-玄奘西域行

        此外,尚有由台灣大學、中華佛學研究所及台北藝術大學進行的「玄奘西域行」佛學數位博物館計畫,參與國際計畫如 ECAIPNC 會議等。[7]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於藏經電子化方面,則有中華典子佛典協會自一九九八年成立後的各項成果發表。[8]如一九九八年發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冊至第十冊,一九九九年及二○○○年發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至第三十二冊,二○○一年發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至第五十五冊暨第八十五冊。[9]


6. 相關資料,請參照杜正民,〈「佛學網路資料庫」的建構過程與內容簡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3期,2000.01,頁313-335。及〈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台大與中華佛研所共同開啟新的里程碑〉,《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5期,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2000.07,頁341-351。

7. 杜正民,〈佛學數位博物館的建構-佛學數位博物館的建構──從文獻數位化跨向文物數位化的一小步〉,《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6期,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2001.07,頁347-366。

8. 因篇幅所限,詳細資料請參照杜正民,〈以 CBETA 為例談大量文獻之建立 -- 漢文藏經電子化作業簡說〉,《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通訊》第15卷第13期,1999.06,頁117-123。及〈漢文電子大藏經的製作緣起與作業流程:以「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為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4期,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9.07,頁347-36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年度成果發表會--《大正藏》印度撰述部經、律、論電子佛典發行〉,《現代佛教學會會訊》第5期,2000.01,頁10-13。〈漢文佛典電子化記事 -- 回顧 CBETA 1998至2000年的活動與成果〉,《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4期,2000.12,頁60-83。

9. 上述諸計畫多次於國際會議中發表,並遵循國際電子資訊規範與標準,以達資源共享的理念。此外‧台灣尚有:中華佛學研究所學術論著全文資料庫、 台灣佛教文獻資料庫、瑜伽師地論國科會計畫、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佛光大辭典及、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專輯,如法鼓全集,貝葉寫本目錄及穆克紀教授 (Dr. Mukerjee Collection) 紀念集等數位資料的發行。

 

 

頁36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4. 兩岸異同 舉例說明

        然而,由於網路科技的提昇,架站容易,操作簡單,使用者日多等因素,投入網路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以致於佛學網站的數量日益增多!

        本文擬就多年來所收集與整理的資料,以使用華文建構網頁內容的「華文佛學網路資源」(含臺灣、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使用華語為主的網址),分台灣、大陸及海外佛教網路資源三項作報告。[10]


10. 請參照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的「佛學資源」 (http://ccbs.ntu.edu.tw/RESOURCE/res-tw.htm)

 

 

頁37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1) 台灣華文佛教網路資源

人間淨土

千佛山

大乘精舍

大華嚴寺全球資訊網

大藏經之(舌氐)

大醒法師拜佛要訣

大寶法王個人中文網站

內觀

中山大學中諦學社

中台世界

中國止貢噶舉顯密協會

 

中國佛教傳佈協會

中華佛教護僧協會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中華藥師山居士佛學學會

文殊講堂

文雄的首頁

天華佛學書目

心明的哄賠素雞

元亨全球資訊網

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

世界宗教博物館

 

 

 

頁38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阿達爾媽(普賢)網站

法性寶林文化協會

法鼓山

法鼓山刊物

法爾禪修中心

香光資訊網

南無阿彌陀佛

南洋網

南海海上觀音

南投靈山寺

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

諾那華藏精舍

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

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

清華大學慧鐘佛學社

清淨蓮坊佛教生活網

新文豐圖書公司

佛教現代禪網站

梵網

鹿苑

淨空法師講記專集

淨業講堂

聖弟子法脈

觀自在

惠敏法師的風培基

菩提小築 ── 大專佛學社團

菩提圖書念佛會(1)

菩提圖書念佛會(2) / 佛教藏經閣

新雨道場

華嚴學苑

慈濟文化中心

萬佛寺

萬佛城

圓覺文教基金會

臺大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臺中佛教蓮社

臺南區大專青年佛學聯誼會

 

 

 

頁39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廣老行持語錄

實踐大學晨暘佛學社

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

噶瑪噶居寺靈鷲山佛教基金會

 

 

白毫禪寺

白毫禪寺人道休息站

北市藏密蘇曼佛學會

台北市佛教觀音線

西蓮淨苑

西藏密宗白派中文網站

光德寺

安祥禪

伽耶山印儀學苑

角虎大正藏

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佛光山影音資訊網

佛光文化

佛光山沙彌學園

佛陀的啟示

佛陀教育基金會

佛教文件

佛教經典系列

佛教慈濟基金會

佛教禪門究竟看

佛網

佛藏山

佛教現代禪

佛法山全球資訊網

迎福寺

金剛禪世界

金色蓮花

 

 

40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2) 大陸華文佛教網路資源

世紀內部空間站

三學講堂

中文佛教網站導網

中華佛典寶庫

中國佛教之旅

中國佛教信息網

少林寺

北京大學禪學社

有緣人

南無阿彌陀佛 /智慧之光

法音 / 中國佛教協會

佛文化

佛法居世間

佛法無邊(GB 簡體碼)

佛教文化

佛教音像資料庫

佛教資料庫

佛學之唐多括羅

紅塵悲心

華藏世界

淮陰慈雲禪寺

終南法船

常隨佛學

菩提樹

開原淨土

 

 

41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大悲禪院

肥獅子

清淨樂土

淨琉璃淨土

雪域風情

網絡中佛法作品選錄

蘇州西園戒幢律寺

龍泉禪寺

歸心淨土

藏傳格魯派多寶講寺

人間佛教(香港)

空中結緣(香港)

香港大學佛學會

 

香港佛教

香港佛教聯合會

香港佛教青年協會

敦珠佛學會

澳門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法音》

河北佛教《禅》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

龙泉禅寺

中华佛典宝库

河北佛教《禅》

吉祥经院

上海静安寺

 

 

42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3)海外華文佛教網路資源

人間淨土

人乘佛教幸福文化

大日如來佛學總會

西藏佛教研究中心

西藏佛教中文網路資源

巨石工作室

佛光山紐約道場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

佛學加油站

妙繆廟‧前衛藝術網 (美國)

東初禪寺(紐約)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佛學社

美國佛光山西來寺

美國佛教會

美國洛杉磯佛教正信會/法印寺

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

馬來西來佛學院

檀香基金會

理海佛教會

慈濟矽谷簡訊

萬佛城 (美國)

達賴喇嘛研究中心 II

明心精舍閉關中心(美國)

澳洲佛光山南天寺

彌勒世界 (美國)

顯密圓通持修舍

 

 

43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四、發展

1. 未來發展:以中華佛學研究所為例

        為因應網際網路 (Internet) 的資訊時代的來臨,中華佛學研究所於1998年初成立「佛學網路資料室」(Buddhist Studies Internet Network Center, BSIN http://www.chibs.edu.tw),同年2月15日協助「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成立「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www.cbeta.org )。將《大正新脩大藏經》中,漢譯佛典與中國撰述部的五十五冊藏經及第八十五冊,進行高效率的電子檔輸入、校對﹑電腦缺字處理及做付加標記 (Markup) 等標準化工作,完成高品質且完整的電子版佛典,預計達一億多字,並附有全文檢索及多版本比對檢索等功能,利用網際網路及 CD 版,將漢譯及漢文電子版佛典公開提供世界使用。

        此外,佛研所已接辦台大佛學中心「佛學網路資料庫」(http://ccbs.ntu.edu.tw) 的建構與發展,該資料庫自1994年起至今已經完成的佛學書目資料約計九萬六千筆,建置中英文學術論文全文資料庫有1000篇左右,以及「台灣佛教文獻數位化資料庫」、「佛學網路梵文、巴利文、藏文佛典語言教學」、「佛學網站資源」(Buddhist Internet Resource)、「佛教思想教學資料庫」等。

        以此「佛學網路資料室」的資源為基礎,佛研所曾經開設「佛學電腦網路輔導」(Guide to Buddhist Net Resources,1996上)、「資訊時代中的佛教文獻」(Electronic Buddhist Texts in New Era,1996下)、「佛學網路數位資源簡介與應用」(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s,1997上)、「佛學網路數位資源簡介與應用」(The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uddhist Digital Resources,1997下)、「佛學電子資料庫的運用」(The Excises of Buddhist Electronic Databases,1998上)、「電子佛典與佛學研究方法 -- 以《華嚴經、十地品》為例」(Buddhist 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Research Methods,1998下)、「佛學網路資料庫的製作」(The Creation of Buddhist Net Databases,1999上)。此外,1999年也有研究生撰寫佛學與資訊科學整合的畢業論文《高效能的佛典研究資料管理模式---試論超文件標記語言(HTML)及 HTML Help 在佛典研究資料庫上的應用》。

2. 佛學與資訊科學整合的課程規劃草案

        如前述,為因應網際網路的資訊時代來臨﹐佛研所目前已具備如此的教學資源與經驗,因此將積極籌備成立「佛學資訊組」,並且規劃「電腦與佛學研究學程」(The Computers and the Buddhist Studies Program,略稱 CBS Program),是結合佛學研究與資訊科學等領域的教學資源,提供電腦科技運用在佛學研究與教學的一組課程。

        主修 (Major) 此學程的學生必須另外選擇「中國佛學組」或「印度佛學組」或「西藏佛學組」學程的一部分作為副修 (minor),或主修 (Major)「中國佛學組」或「印度佛學組」或「西藏佛學組」的學生也可選擇此學程的一部分作為副修 (minor) 。「電腦與佛學研究學程」(CBS Program

 

 

43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以佛學資訊學研究(例如﹕標記語言、程式語言等)、佛學資訊學應用(例如﹕電腦與學術出版等)、佛學教學科技等三方面為課程規劃導向,並且將三年的學程分為基本課程、基礎課程、進階課程、研究專案等。

        總之,中華佛學研究所已經具備設立有佛學研究系所的條件、經驗與資源,並且也擁有因應資訊時代來臨,成立「佛學資訊組」及開設「電腦與佛學研究學程」的能力。[11]

五、結語

網絡宗教文化傳播的特色與優勢、危機與轉機

        從國際漢文佛典電子化的發展,至兩岸的華文佛學網路資源的觀察,可大約瞭解目前的狀況與未來的發展前景。然而如前言所述,「發展至今的超文本 (hypertext) 多媒體電子溝通系統,以歷史特性而言,並非是虛擬實境,反而是建構了真實虛擬」,對於這種超文本多媒體電子溝通系統的「網路資訊環境」,當應考慮其發展的優、缺點及因應之道。因此,本文擬以此作為結語考量之。

        Castells 從文化角度提出了四點社會文化模式的分析「網路資訊環境」,於第四點他說:

        最後,是多媒體以其多樣性捕捉了它所在的場域中絕大多數的文化表現。它們終結了視聽媒體與印刷媒體、大眾文化與知性文化、娛樂與資訊,以及教育與信仰之間的分離乃至區別。[12]

        他認為電腦網際網路終結了視聽媒體與印刷媒體,甚至教育與信仰之間的分離乃至區別,而這樣的區別會開展出如何的結果?

        有關網際網路發展出的「真實虛擬」與「宗教文化」,《網絡社會之崛起》系列譯者之一黃慧琦,於「從虛擬實境到實化虛境-談網絡社會與宗教文化的傳播與實踐」中,進一步對宗教網路傳播的特色、優勢與危機作表說明如下:[13]

特色 優勢 危機
去中心 1. 不需要有實質的廟堂

2. 權力是水平的網絡關係,而非垂直的科層分工。

3. 組織網絡化,直接在網絡世界結集成許多中心。

1. 宗教世俗化,成為諸多品牌之一的消費財。標新立異

11. 釋惠敏,〈資訊時代之教教育課程規劃初探-以中華佛學研究所「佛學資訊組」課程規劃草案為例〉,發表於輔仁大學承辦之「宗教教育研討會」,1998.10。

12. 同註一,頁381-382。

13. 黃慧琦,〈從虛擬實境到實化虛境-談網絡社會與宗教文化的傳播與實踐〉,《台灣當代佛教發展研討會研討大綱》,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1.10.14,頁30。

 

 

頁45 從佛典電子化探討兩岸佛學資訊的異同
──網路「真實虛擬」的宗教文化觀初探

鑑往知來: 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
論文專集(2002.04)

去歷史 1. 沒有一定的秩序或時間次序。

2. 新舊歷史在網絡世界平行單一呈現。

3. 多元時空同時在網絡世界發生。

成為線上消費的追求。

2. 在流動的空間中的信仰者與面對面的信眾成為迥異的兩支隊伍。

去地理 1. 無空間限制,跨國家和跨組織的整合。

2. 心靈地理無限開發。

3. 私密空間和公領域疆界模糊。

        在這樣一個沒有中心座標,也沒有歷史先後的順序,也沒有地理空間的限制下所產生的優勢與危機,則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及應注意的。[14]是以,如沒處理好,可能會有強者越強、弱者恆弱的現象發生,以及宗教行為的商業化與成品的商品化,人與人際間的疏離感加深,甚至宗教本質異化等情形的發生。

        而解決之道,則應如 Wertheim 所說,自古以來,新的空間一再誕生,當空間概念轉變時,我們在宇宙中的自我定位也跟著變。我們對這世界和我們的自己所形成的概念是可能改變的,既有的世界觀也要不斷進行更新改變,網路大大改變自我對「真實」的認知。她引用愛因斯坦「是我們使用的語言 -- 我們表達的概念和我們提出的問題 -- 在決定我們能看見的空間是哪一種」以證成「網路烏托邦」(cyber-utopia) 國度的可能。同理,網路淨土與網路佛國土概念的證成,亦將會是一轉機。[15]

        網路原本做為資訊快速傳輸的連結空間,如今已轉化成人與人彼此間互動溝通、精神交流的靈魂空間。網路具有開放給集體人類運用的空間特性,一旦這個空間特性和佛教「淨土」思想連結在一起,特別當「人間淨土」觀念已成為台灣佛教的主流思潮與推動的方向時,網路上所提供的開放空間,確實是一片令人雀躍期待的待種福田。

        總之,二十世紀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代,特別是資訊技術的出現與革新,不但將人類的物質文明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也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意識型態、價值取向。網路所建構的既然是現實的「真實虛擬」,那麼在網路這個新興的數位化空間裡,是否能夠和佛教聯繫起全新的關係,甚至將佛教「人間淨土」的觀念移植到網路空間,建立一方「網路淨土」?在網路科技逐日吸納各種文化的時代趨勢下,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有趣問題。


14. 此概念可參照 Brown, J.S., Paul Duguid,《資訊革命了什麼?》,顧淑馨譯,台北:圓神出版社,頁22-4,有關資訊時代的 6D 特性:

去大量化(demassification)、去集中化(decentralization)、去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
去專門化(despecialization)、去中介化(desintermediation)、去集體化(desaggregation) 。

15. 杜正民,「網路與淨土」,發表於法鼓山淨土研討會,1999.10.16,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